楊絳: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修一顆慈悲心
保持內心的良善,
勝過任何靈丹妙藥。
對於楊絳,作家王臣曾經這樣評價:
一百年的光陰凝聚在她的身上,反射出的盡是溫和與從容、優雅與淡定。
走過萬水千山,走過荊棘沼澤,走過無盡的哀慟與苦悶,她回身再看,滿面慈悲。
楊絳的一生,經歷過硝煙四起、顛沛流離,飽嚐過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但無論經歷多少風霜,她都始終保持著,內心的一份寬容與善良。
原來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得一顆慈悲心。
1
慈悲心,是寬恕別人的過錯
《楊絳傳》中,講述過這樣一件往事。
特殊年代,有位叫冀元璋的年輕人,曾經對楊絳進行批鬥。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不久之後,他也被當成不良分子抓了起來。
就在身邊人都覺得楊絳終於出了一口惡氣的時候,楊絳卻選擇了原諒。
冀元璋家在農村,父親常年臥病,妻子只能做些粗重的活計。
一家老小的開銷,一直壓在他一個人身上。
如今他遭到逮捕,家中沒有了經濟來源,生活愈發困難。
聽說冀元璋生活艱難,楊絳甚至每月往他家裡寄一部分錢,幫助他渡過難關。
而當時,楊絳自己的薪資也是少的可憐。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始終相信,冀元璋並非有意傷害自己,不過是迫於形勢不得已罷了。
王爾德曾說:
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事。因為一個人,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裡栽種荊棘。
心靈是一個有限的容器,裝得下仇恨,就放不下愛與溫暖。
放過別人的錯,才能解脫自己的心。
莫言小的時候,有一次跟著母親去地裡撿麥穗。
沒一會兒,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
可母親裹著小腳,跑不快,被抓住了,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狠狠地扇了她一個耳光。
然後沒收了母親很辛苦才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這件事在莫言心中深埋了許多年,一直無法忘懷。
直到多年後,他長大成人,有次在集市遇到了當年那個看守麥田的人。
曾經凶神惡煞的壯漢,如今已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
莫言正準備衝上去教訓他一頓,母親卻一把拉住了他:
“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同一個人。”
紀伯倫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人這一生,難免遭遇傷痛和委屈。
若被仇恨蒙蔽雙眼,背負著沉重的過去,只會拖住自己前進的腳步。
所以有時候,我們選擇原諒別人,不是懦弱,而是讓心得到解脫。
已過之事,不必再提;難過之事,學會放過。
忘卻曾經的是非恩怨,過好眼前每一天的生活,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2
慈悲心,是體諒別人的難處
作家劉亮程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當你見識得越多,就越會明白:
這世上沒有不帶傷的人,也沒有誰比誰過得更容易。
對他人多一點憐憫和愛護,溫暖和善意才能在人與人之間流轉。
楊絳在幹校工作的時候,身邊有位年輕的同事,名叫鄭土生。
有一次,鄭土生被陷害打壓,不承認不招供只有死路一條。
極端的壓迫下,他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臨行前,他想到自己還欠楊絳75塊錢。
於是他把自己50元的存摺,和身上僅剩的25元現金,放到楊絳辦公室的抽屜裡。
做好這一切,他留了張字條,準備就此離開人世。
楊絳看到字條後,急急忙忙找到鄭士生,並寬慰他說:
“來日方長,要保重身體;要耐心、冷靜、堅強。這些錢,我不需要,你拿去買些生活必需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