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素交更能體現出友誼的骨髓。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的本體形容盡致。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顏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七色。真正的交情,看起來素淡,卻自有超越生死的厚誼。假使交往不淡而膩,那就是戀愛或柏拉圖式的友誼了。
—— 《讀者》2015年第3期《路過你人生的朋友》
人際關係無疑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生來渴望連結和互動,但這種渴望有時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需求和邊界。
我們可能會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情感,迎合別人,以求得到認可和愛。
然而,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與別人發生了太多的深度連結時,很有可能會捲入一場「社交災難」。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維持健康的邊界至關重要。
與別人交往時,做到以下三點,我們才可以更快樂、更滿足地生活,並建立持久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來源:視覺中國
親密中不失有間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最理想的人際關係是什麼樣的?”
有這樣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最理想的人際關係就像人和貓的關係,它跟你做伴但不干擾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間和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大家的界限還是存在的。”
我很認同他的說法。
太親近,容易因為小事互相埋怨;太疏遠,又會失去相處的樂趣。
早年看《讀者》,記下一則錢鍺書先生的交友觀,他推崇「素交」:
「素交更能體現出友誼的骨髓。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的本體形容盡致。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顏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著七色。
「真正的交情,看起來素淡,卻自有超越生死的厚誼。假使交往不淡而膩,那就是戀愛或柏拉圖式的友情了。”
攝影:芝逸
他和國畫大師黃永玉便是如此。他們兩家相距不過200米,但在做鄰居的20年裡,彼此拜訪的次數卻兩隻手都數得過來。
即便家裡做了什麼新菜式想給對方送去,也一定事先打個電話,問詢是否方便。
黃永玉說:“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愛,只是珍惜他們的時間,錢家夫婦是真的忙著寫東西,人應該諒解和理會的。”
但這樣看上去冷淡的相處方式卻絲毫不影響兩家的交情,彼此有個麻煩事都會第一時間出來幫忙。
作家蕭紅就是一個不太冷淡的人,她剛逃難到上海的時候,魯迅正生著病,但她還常找師傅魯迅傾訴。
不提前約,也不注意時間,許廣平作為蕭紅的師母很是照顧她,但她後來在文章裡埋怨蕭紅道:
「蕭紅先生無法擺脫她的傷感,每每整天地耽擱在我們公寓裡。為了減輕魯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勞,不得不由我獨自和她在客室談話。因對魯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顧,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不僅許廣平如此,一向待人和善、不拘小節的魯迅也有點煩蕭紅了,對她說:“你的抱怨是不是太多了,你去日本靜靜心吧。”
言語之間,怎麼都有一種送客的味道。
而許廣平在文章裡,描寫到這一段的時候,她的原話是:“她終於離開去日本了。”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清晰邊界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教養。
古語雲:“頻來親也疏,久住令人賤。”
生活當中,無論兩個的關係有多好,過度親近,就會心生一種疏離感。
就好像一個人前期寄居人家屋簷,早晚會讓人覺得輕賤,令人嫌棄。
所以,人與一切最好的狀態,就是保持距離,保持邊界感。
沒有邊界感的人,注定過著混亂不清的生活,最後陷入一地雞毛的狀態。
唯有保持邊界感,生活,人生,才能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