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氣場強不強,看他房間就知道
廣州日報之前有一位社長。
他在北大做招聘演講時,不動聲色,沒有使用強烈的情緒,也沒有使用華麗的詞藻。
但能量場非常強,有極大的感召力,聽得我熱血澎湃,然後決定投簡歷,於是畢業後,我就這麼去了廣州日報。
上大學和畢業之後,我聽了太多的課,我發現:有人講課,他的能量覆蓋範圍,好像就講桌這麼大,你很容易聽得昏昏欲睡;而有人講課,能量則像是覆蓋了全場,你會聽得很帶勁,就像這位社長。
這就是一個人,自我空間大小的區別。
自我延伸的空間,即「自我空間」 ,也可以稱之為自我疆界,即自我能量能延伸到的邊界。
01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自我延伸空間。
例如一個女孩,她的心理問題很嚴重,很難和人交往,而她的一個感知是,她覺得自己的靈魂就縮在一個火柴盒裡。
一位男性來訪者,剛認識他妻子的時候,非常震驚,他的感覺是:怎麼可以有這樣的人,她的世界只有一個玻璃球那麼大,但她卻待在裡面滿意得不得了似的。
這位男性來訪者,也是經典的迴避性人格。
他嚴重迴避人際交往,這樣的人也必然容易縮在家裡。
而且即便在家裡也只能是在一個很小的地方呆著,例如書房,並且即便在書房呆著,他的自我也不會延伸到整個書房,而只是縮在一角,例如書桌的一部分,例如一把椅子。
最為經典的一個例子是,一位女士,她也是嚴重的迴避,幾乎不能和任何人交往。她的一個問題是,她不能收拾自己的房間。
你可能會覺得,這不是開玩笑嗎?這就是不願意吧?!
但很多看起來很不合理的東西,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原因。對這一點,她和我做了很多探討,最終達成的理解是:
哪怕是在自己的臥室裡,她仍然覺得,這不是「我」的臥室,她沒支配權,其實這是她家的房子。
可以說,這位女士所擁有的「自我空間」,只有她的頭腦。連她的床和臥室,以及臥室裡的各種擺設,她的自我都延伸不過去。
之所以不能收拾臥室的東西,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對它們沒有支配權。
像劉德華的粉絲楊麗娟,她的父親楊勤冀去最好的朋友家,也是只坐板凳,絕不坐沙發,而且最多只接受朋友的一杯水。
真是太拘謹了。
這些例子有些極端,但也許可以立即幫你理解,自我空間是怎麼回事。
02
相反的故事,例如我朋友孫博這樣的人,她覺得整個地球其實都很小,哪怕最難去的南極,用五十多個小時就可以抵達了。
我現在認識多位這樣的人,他們不管到哪兒,不管和誰交往,都輕鬆自在,可以說,他們的能量,能自然延伸到幾乎任何一個地方。
再舉一個普遍些的例子:很多人納悶,為什麼自己的伴侶或父母,那麼排斥旅遊?
因為他們的自我能量延伸不出去,到了陌生的地方,他們會渾身不自在,而且會有各種難以覺知的焦慮,於是旅行就成了折磨。
所以在養育孩子時,必須有一個基本意識:要鼓勵孩子的自我伸展,讓孩子的能量可以自然地延伸出去。
這種延伸,有一個基本媒介——需求 。
當孩子乃至一個成年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就意味著,他的自我延伸了出去。
生命的不同階段,有不同需求。
越是年幼,需求就越容易滿足。
例如嬰幼兒的需求不外是吃喝拉撒睡玩,用心的父母,是可以基本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
相反一個成年人的需求,就變成了成家立業等,這些滿足起來,就最難了。
這時還有一個基本矛盾:
嬰幼兒的能力最弱,所以需要撫養者幫忙。
可這是一個讓能量延伸的最好時期,嬰幼兒必須依賴撫養者幫忙,然後關係的連接就可以建立了,同時孩子的能量也就延伸了出去。
並且,父母是活生生的人,當他們和孩子建立生動豐富且基本滿足孩子的關係時,孩子會獲得巨大祝福——他的自我延伸被允許了。
相反,一個驕傲的成年人,他是可以不去依賴別人的,甚至都不會開口發出最基本的請求,但關係也就難以建立了。
03
因為生命的不同階段,有不同需求,所以在「自我延伸的空間」和我之前講的「強烈指責」之間,有微妙的聯繫。
強烈指責的邏輯,放到成年人或大孩子身上,會顯得非常不合理,但如果放到嬰幼兒特別是嬰兒身上,就能理解了。
當沒被滿足時,撫養者太糟糕了,太該被指責了。——這對沒有基本能力的嬰兒來說,是一個真相。
並且,嬰兒的需求被滿足,需要撫養者放下自己的自我,接受到嬰兒傳遞來的信息。
所以在嬰兒這兒,「你(撫養者)本來的狀態A是錯的,你要進入狀態B,否則你就是“壞”的」 這個邏輯是基本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