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個人,跟他吃頓飯就行了

看清一個人,跟他吃頓飯就行了
value101 2024-04-06 檢舉

 

看清一個人,跟他吃頓飯就行了

 

吃,人人都會,但吃出什麼樣的人生,各憑本事。

 

小時候和堂妹去城裡的姑奶奶家做客,席間有一盤爆炒嗦螺,讓兩個平日里很少沾葷腥的鄉下孩子,饞得口水直流。

但那盤嗦螺偏偏跟我們作對似的,費了半天勁也嗦不出肉,反倒被辣得齜牙咧嘴,眼淚直流。

 

我灌了一大口水,懊惱地放棄了這盤美味。

而堂妹摸了把眼淚,裝了一碗水放在旁邊,又拿來牙籤,先把螺肉從殼裡挑出,放水里洗洗再送進嘴巴,那一頓她吃得津津有味。

大人看得有趣,建議我也學學堂妹的吃法,但我猶記著先前吃得太過狼狽,心中早已存了芥蒂,對那盤嗦螺再無興致。

記得姑奶奶當場說了一句話:“將來妹妹會比姐姐過得有滋味。”

彼時年幼,難免心中不平。

 

後來年歲漸長,堂妹果真過得有滋有味,儘管不是大富大貴,但她卻永遠是快樂從容的。

而我呢,工作和感情都不順利,生活充滿了苦澀。

這時,我終於明白了姑奶奶當初的結論是多麼正確,她通過一盤嗦螺,看出了我的死心眼,也看出了堂妹的變通。

 

誠如陳立教授所說:

我們與新食材的相遇,創造了人類包容、接納新事物並且將其融入自己生活圈子的能力。

這種能力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性格基礎,推動了我們命運的軌跡。

人生就是由一頓頓飯組成,所以吃什麼、怎麼吃,就決定了這一生的滋味。

 

看清一個人,跟他吃頓飯就行了看清一個人,跟他吃頓飯就行了

 

從容人生,把異鄉吃成故鄉

蘇東坡一生幾次被流放,按理說官場失意,是該心中抑鬱。

但蘇東坡每次到了流放地之後,卻總能夠與新的美食結緣。

第一次被貶到黃州,他發現了一大好物——豬肉,肉質好又便宜,而且當地人都不會吃,於是蘇東坡發揮他的吃貨本色,悉心研製出了獨特的豬肉新吃法,這便是著名的“東坡肉”。

 

為此蘇東坡還寫下了《豬肉頌》,文中記錄了東坡肉的做法,

最後兩句“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可見他吃得多麼怡然自得。

後來被貶到當時的蠻荒之地惠州,生活條件更加艱苦,可他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顆”,更是利用別人挑剩的羊脊骨創造出了烤羊蝎子的吃法。

蘇東坡早年離開故鄉之後,就一直在異鄉漂泊,經受了重重打擊,可他樂觀從容的性格,讓他走到哪吃到哪,從來沒有水土不服,而是把每一處異鄉都吃成了故鄉。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不必遭受古時的流放,但也因為求學和工作的原因遠離了故鄉,到達陌生的異鄉,與陌生的食物相遇。

當人類與陌生食材相遇時,同樣的考驗也擺在了我們面前:

如何認識和利用它,使其成為對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有利的要素。

是否經受得住這種考驗需要人類的智慧。

具體到個人,是否能夠融入異鄉的環境,首先看他能否接受這裡的食物,或觀察和利用這裡的食材,把它加工、改造成適合自己飲食習慣的食物,只有這樣才算在異鄉找到了歸屬感的入口。

 

保持樂觀的心態,才能隨遇而安。把異鄉吃成故鄉,方可一生從容。

 

看清一個人,跟他吃頓飯就行了看清一個人,跟他吃頓飯就行了

 

迷茫人生,把故鄉吃成異鄉

 

前陣子熱播的《三十而已》,女主之一王漫妮在上海打拼多年,事業和愛情都受了挫折,於是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可是她卻在故鄉感覺處處不適應。

熱情的鄉親給她端來大碗的吃食,她嘴上微笑,心裡卻想念上海的咖啡。

夜裡她在房間玩手機,路過的鄰居關切問候,還說給她盛碗吃的,她嚇得趕緊熄燈。

不同的是她的相親對象張志,他碩士畢業以後就回去任職,立志腳踏實地建設家鄉。

有一次他們在小店邊吃邊聊,王漫妮說他熱愛故鄉,他回答了一句:人不能忘本。

 

說完夾起一大筷子菜放入口中,他整個的狀態是放鬆、舒適的,這正是人在故鄉中應有的狀態,所以他在故鄉過得如魚得水。

 

而那一刻的王漫妮,藉著客氣的微笑,掩飾自己格格不入的落差感。

她已經不再適應這裡的飲食文化,也不再適應這裡親密無間的人際關係,於是她不顧家人的苦苦挽留,再次離家去了上海。

有人稱讚王漫妮敢闖敢拼,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始終是迷茫的,看似一往無前,實際卻沒有清晰的規劃。

王漫妮其實代表了當今的許多人,進,不能在異鄉安身立命;退,無法在故鄉安居樂業,只好不停在異鄉飄蕩,也不知究竟要迷茫許多年。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