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的親情觀念越來越淡,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人的親情觀念越來越淡,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美麗夢想 2024-04-06 檢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去走親訪友,很頻繁。

在親戚家住幾天,也是常事。

過年過節,親戚們聚攏在一起,吃飯喝酒,還給小紅包。

但這些年,親情觀念就淡漠多了,甚至多年都不會互相走動。

 

談起親戚,我們就會想到《增廣賢文》中說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其實,親戚斷交也好,親情淡漠也罷,不是「勢利眼」 這麼簡單。

背後還有更深層的人際關係變化,搞懂了,也就活得通透了。

 

 

01

真相一:個人的實力更強了,辦事不需要親戚都來幫忙。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看到天下百廢待興,很是著急。

在少年時,家裡的幾個親人過世,連落葬的地都沒有。還好同鄉的富人出手搭救,給了一塊地和一些碎銀。

如何讓大家都能夠撐過難關?朱元璋頒布了《教民榜文》。

 

「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貧窘,一時難辦,一里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

每裡百戶,便是百貫,每戶五貫,便是五百貫。如此資助,豈不成就?

日後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輪流週給。”

不管是婚配,還是父母過世,老人重病,都要花很大一筆錢,若是父老鄉親都幫一把,給一點錢,那就容易多了。

當一個人受到許多親戚老鄉的幫助之後,會很感激。在親戚老鄉辦大事的時候,同樣會去幫一把。

眾人拾柴火焰高,萬人劃槳開大船。這樣的習俗,在窮苦年代,確實很重要。

就是種地,也在農忙的時候,大家互相幫忙,割稻子、插秧,都不會過錯農時,保證了收成。

 

再看看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是特別好,但比之前,已經好幾倍了。

鄉村也有了小洋樓,小汽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是不敢想的事。

在城市裡,有幾間房子的人也不少,一個人打工,能夠養活一家人的情況,也是有的。

每年都有積蓄,也保證了家庭遇到大事的時候,及時能夠處理。

人的獨立性更強了,家庭也是以小家庭為主,這樣的背景下,大家自然就不會太期待親戚的幫助。

互幫互助的頻率少了,辦大事的時候,也是來湊人數而已,那麼親情自然就淡了。

 

02

真相二:人們更重視個人化發展,不喜歡三觀不合、低層次的人。

作家亦舒在《美麗新世界》裡寫道:“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討好他人。”

這句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我們就活幾十年,多就一百年吧。為什麼要花大量的時間,委屈自己,討好別人。

每天看別人的臉色,真的怪難受的。

若是經濟條件很有限,不得不求人,那也就只能看臉色了。

現在我能自己左右命運,追求理想,也處理好家庭事務,卻還去到處看人臉色,就覺得不必要了。

你也做自己,他也做自己,那麼誰還會「老想著聚會」呢?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