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收入,越早開始越好。
這是智遠的第090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你需要的不是短期的兼職
而是長期的發展和被動式的收入模型”。
去年過年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去逛某會員制的線下超市,我們看著其他人推車上都裝的滿滿的,再看自己,手裡一眼就可以算出來總價的商品。
朋友說了一句:這一推車的商品怎麼也得4-5K,逛一逛超市都是千元起步,這工資得多少錢一個月?
他感嘆了一句:能在超市這麼買東西的人,大多應該都有自己的被動收入吧,聽了這句話之後,就一直在我的腦中迴盪。
不得不說,我想起了流行在網絡的那句話,“打工只能夠養活自己的生活”,副業才是自己長久投入發展重要的一個使命” ,如果你有很好的機會 讓自己的主業有一個更上一層樓,那也是不錯的選擇”。
01.關於“收入與財商”。
被動收入建立的時間,決定了自己的財商和命運,沒有被動收入,在後半生將會陷入“較大時間投入換取酬勞” 的負循環當中。
國外把收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主動收入,被動收入,組合收入。
主動收入:
顧名思義就是“自己通過勞動,打工,用時間換來的金錢” ,比如剛畢業,從實力到創業的這段旅程,就屬於 主動收入。
企業買斷我們的時間,用自己的技能,每天8-10個小時投入來換取勞動的酬勞,如果是銷售類崗,通過一定的業績,再拿到相關的獎金等,本質屬於“穩定性增加財富的一種手段”。
生活中最常見的主動收入方式就是去工作,“去打工”,公司按照月薪或者底薪+提成的方式按月發放工資。
這一類型的特點是一旦你不干了,就斷掉了自己的收入來源 ,當然也意味著,只要你做的越多,收入才會增加。
被動收入:
當自己有了一定的財富,通過投資,建立管道,開始僱傭別人,買斷別人的時間為自己工作, 而自己只需要投入一點點的時間去做 相關的管理,維護,就能帶來的收益。
組合收入:
一個人上班加上兼職,加上自己投資奶茶店,加上炒股,加上基金等等綜合的睡後收入,多個管道的收入組成部分就叫做組合收入。
很多人的被動組合收入前期都來自於生活的技能和工作提供的場景和內容。
比如一個碼農+寫作能力的能力 ,如果一旦堅持下來長期的內容產出,得到的便是 知識體系的梳理,文章的閱讀量,讀者的好感度 ,帶來的 人氣和流量,建立自循環的變現渠道 ,最後不斷的正向循環擴張。
《富爸爸》提高你的財商:
這本書智遠一定要和你推薦,我是在三年之前看的,截止到現在,一直沒有堅持看完,今天再次拿起來重溫,不得不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如果你現在看,可能會覺得有些像成功學和雞湯的性質,但也不像,但是書中有兩個概念比較日久彌新,第一個就是“被動收入”,第二個就是“資產” 。
什麼是資產?
資產就是持續的給自己帶來現金流的東西,這個東西能夠持續的把自己的錢放進口袋中,負債就是相反的,把自己的錢持續的逃出去。
比如自己買了一套房,這套房子賣了幾個月就可以給自己帶來可觀的租金,那麼房子就屬於資產了。 再比如你買了一個好公司的股票,他能給你每年持續分紅,這也是資產。
在這本書中,這幾個概念是互相關聯的,如果自己看原版,會被當中的一些關鍵詞給弄的“繞腦”。
任何的被動收入和資產,都有一定的折現率,還有選擇成本包含其中,任何一個選擇,都同時意味著放棄了另一個選擇。
自己在買入股票,或者投資一套商業房作為出租,能不能變為資產在購買之前其實已經決定了 ,這當中包含了 安全邊際成本的概念 ,這種選擇才是創造資產和被動收入最大的一個難點,需要強大的選擇能力。
我為什麼說他是雞湯呢?因為這本書只會和你講一些觀點,而無法賦能做一些選擇的能力。
就好比自己家樓下書店裡賣的一本數學邏輯的書一樣,再好的輔導書,也無法給予一個庸才強大的數學能力 ,即使道理講的再好也沒有用,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變化的。
這本書又不像雞湯的原因是,可以讓一些不懂得資產和被動收入這兩個概念的人學習,一旦學會了能夠運用 ,就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資產和被動收入。
如果你想要入門學習被動收入,增加自己的財商,那麼這本書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在現金流,渠道管理,資產,等各方面都會給到我們不同的啟發。
02.先謀生,把“基礎工作”打牢。
如果自己的出身不是“豪華頂級配置”,智遠不建議你在年輕的時候就思考“ 被動收入”,然後去建立自己“被動收入”的渠道。
儘管我也很年輕,而我認為30歲之前應該做好本份的工作,讓自己的思考和行為舉止更加的成熟才是最重要的,詳細的和你分析下中間的時間邊際成本投入。
什麼是工作:
我打開了知乎,給予我了很多種不同的定義和說法 ,比如:“工作是學習的機會,鍛煉自己的過程,培養能力的手段, 也是養家糊口和生存發展的必需品”。
一個人不可以沒有工作,要積極工作,好好珍惜工作,把工作當成生命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在不喜歡的工作面前,自己就是為了“謀生”,“換取財務”,在喜歡的工作面前,那叫“成就價值,塑造自己”。
智遠總結成為一句話認為:利用短期去謀生的手段統一稱之為“工作”。
要知道,工作是一種不能“自己控制時間的東西” ,即便有的時候,你非常熱愛他,不想把它當成“謀生的手段”, 可是因為市場環境,競爭的綜合影響,也會讓你失去它。
什麼是事業:
智遠認為,值得自己長期投入並專研的東西叫做“事業”。
當然對於事業,也有這樣的理解方式,比如你去了一家公司,這個公司前景還算不錯,自己通過努力也榮幸的獲得了企業給予的一些期權,甚至於“乾股”。
並且企業能夠有80%的機率可以給予兌換,那麼智遠認為,你可以投入90%甚至更多的精力在這件事情上,也可以叫做為“事業”。
為什麼要先做好工作,而不是發展事業:
從大學畢業,如果智遠按照24歲開始計算,一直到35歲之前,智遠認為,都應該把70%的時間運用在“個人成長”,“工作”,“垂直發展”中。
要知道比事業更重要的就是先“謀生” ,多半部分的人出生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優越於別人。
在這幾年當中,應該先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力去獲得經驗的累積和財務的累計鍛煉自己,在時間上面,因為給予大半部分人的試錯機會是“很小的”。
25歲創業的風險大於機會:
老人經常說,年輕賺大錢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原來不相信,後來認為非常的有道理。
在前幾年上班的時候,我身邊有一個95年的小伙子,同樣是做運營的,但是不得不說在2014年他抓住了微商的趨勢,自己在20出頭就進入了這個行業,通過短短幾年的時間,讓自己賺了幾十萬的收入。
一個行業的發展和迭代是很快的,兩年之後,便有資本和頭部的一些大玩家進入了這個市場,做起了平台。
那個時候正趕上他做新品牌,還陷入在自我成就中,把掙的錢投入到了品牌上,最後因為環境的影響,銷量逐漸下滑,壓了一大堆貨而不了了之。
這個行業不行了,他就用自己所剩的錢,投入了實體中,結果在2020年環境的影響中,店鋪面對資金等各方面問題,最後也關閉了。
後來轉型做其他行業想去打工積累下經驗,卻發現,空有幾年的創業經驗,而找不到合適對口的工作,讓他更加的迷茫。
年輕創業是好事,但是創業是一件長期投入的事情,也是消耗自己的產能和過往經驗的過程。
如果我們因為沒有足夠的經驗累積,那麼便會發現對於行業的了解就會變的淺薄,而無法判斷未來趨勢,面對趨勢做相關決策。
如果一個人“過於依賴經驗的累積” ,比如乾了15-20年再去創業,那麼可能經驗有了,體力也會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