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現任和前任總是很像
我們都知道,在正常情況下,記憶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衰退的,這被稱為“標準遺忘曲線”,而10—30歲的記憶甚至能夠突破標準遺忘曲線,在你七老八十時依舊熠熠生輝[5]。
就像每一代人對自己年輕時聽的音樂情有獨鍾一樣,我們也會對年輕時經歷的戀人無法忘懷。
多年過去,和初戀在一起發生過的小事,你可能還記憶猶新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種假說是,這段時期的經驗通常是新穎而獨特的,伴隨著強烈的變化,從而帶來了深刻的印記[6]。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問卷研究,讓大學生寫下入學第一年的回憶,結果發現,9月剛入學時是一個記憶高峰,學生們寫下的大約30%的記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6]。
進入大學的經驗尚且如此,初戀更不必說。第一次成為某人的親密伴侶,沒有人教你怎麼做,人們摸索著、學習愛和被愛,這種前所未有的經歷會讓人們反覆咂摸,並被深深記住。
日後當我們經歷相似的情境、聽到熟悉的歌曲、遇到相像的人時,曾經的記憶被激活,同時也會產生渴望和幻想,想要重現少年時的強烈悸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莞莞類卿,本質可能是「找自己」「找初戀」。
那麼,什麼時候會出現替身文學的悲劇呢?他(她)是白月光,而替身卻只能是飯黏子,這是緣何?
這可能是由於人們產生了「未完成情結」(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7]。
早在1932年,立陶宛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就發現,當一件事未完成或被打斷時,更容易被人們記住。這反映了人們對確定性、完整性(認知閉合)的渴望。
就像一齣劇在高潮處戛然而止,會讓觀眾抓耳撓腮、念念不忘。如果一段美好的感情沒有善終,就會在情感中留下一個難掩的缺口。
而且,研究發現,人們印象最深、最後悔的是沒有做某件事,而不是做了某件事[7]。
莞莞類卿,還會是真愛嗎
一句“莞莞類卿”,讓《甄嬛傳》四大爺成為名留影史的渣男。
然而,現實生活中,「莞莞類卿」的渴望,可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當人們遇到潛在的伴侶時,會刺激大腦特定區域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引起慾望或愛情的感覺[4]。
這個過程非常快。
根據幾毫秒的訊息,人們就能快速且準確地辨識潛在伴侶的重要態度和個性特徵。兩性之間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我們不知不覺就被某人吸引住了。
你所找到的和你相似的人,可能也很懂你的點/來源:視覺中國
而相似性,在關係的初期階段非常重要。
2016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未來的朋友或伴侶,在他們的社會聯繫建立的一開始就已經是相似的[8]。
研究者在校園招募了1523對「成對」出現的人。這些人不一定是情侶,也可能是朋友、熟人,或只是剛認識的陌生人。這些人被要求填寫了一份簡短的調查,內容涉及他們的性格特徵、態度、價值觀、娛樂活動等等。
研究人員想確定相似性是否對成為朋友有影響。
研究團隊對這些人進行了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人中,只有23%的人一直保持聯繫。而這部分人之間,有顯著的相似性。
研究作者安吉拉·巴恩斯博士解釋說:“我們認為,選擇相似的人作為伴侶是極其常見的——在很多方面如此普遍和廣泛,以至於可以將其描述為一種心理默認。 ”
也就是說,「莞莞類卿」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它讓關係的建立更水到渠成。
然而,一旦伴侶通過了最初的篩選,在長期關係的維繫上,伴侶雙方對關係投入的努力程度和責任感就成了關鍵。
相似性讓兩個人更容易成為朋友/來源:視覺中國
例如,一項研究透過8,006名受訪者的數據表明,無論是未婚同居、初婚、離婚後同居,或是二婚的親密關係形態,在關係中付出更多的努力都會讓親密關係更加穩定和令人滿意[9]。
此外,如果我們在憶起舊情人時,採取成長的視角──欣賞過去的我、過去的他(她),以及逝去的、哪怕不完美的關係,並將注意力放在這段關係帶來的個人成長上時,就有可能找回自我價值感,與過去重建良好的關係。
研究表明,這種成長的感覺反過來會使我們對當前的親密關係更加滿意,也會讓人更願意珍惜和耐心經營現在的感情[10]。
而對當下的關係採取成長視角,也會讓我們發現更真實的對方和更多新鮮的可能性。 研究也發現,處於這種心態下的人往往對關係更加滿意,因為了解對方真實的品德和缺點是對關係長久滿意必不可少的條件[11]。
這也是最初的激情消退後,還能持續引發歡喜、好奇與深切親密感的秘方。
《甄嬛傳》中的「莞莞類卿」之所以成為一齣悲劇,就在於四大爺始終沒有正視純元與甄嬛的差異。一句“長得幾分像菀菀,是你的福氣”,讓幾年的時光與情愛都錯付了。
當然,這樣的男友,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