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這3條線,你會把孩子養得很好

守住這3條線,你會把孩子養得很好
value101 2024-01-16 檢舉

 

再例如,當孩子說「妹妹亂動我的玩具,我想打妹妹」時,我們要限制他「打妹妹」的行為,但不要否認他的情緒:

我知道你對妹妹很生氣,但我們不能打人,

你可以把玩具收起來,或把房門關上,不讓妹妹去碰你的玩具。

支持孩子的願望,理解孩子的情緒,並明確告訴他:

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他不能做;

但他能透過一些替代行為,去達成願望,解決問題。

 

來源:視覺中國

 

以上三點“非暴力限制”,聽起來並不難。

但從實施到奏效,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在約束孩子遵守紀律這件事上,不只是方法技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養育者本身的言行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因為我們一句話,就立刻改變他的行為,他會在跟我們的長期互動中,不斷根據我們的言行來調整自己。

也因此,約束孩子遵守紀律的時候,我們自身的言行舉止也很重要。

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我們的標準要穩定。

當向孩子明確了什麼是不可接受的行為以後,我們需要穩定地實施限制。

例如不允許孩子動手打人。

意味著不管在什麼時候,出於什麼原因,都不提倡孩子動手打人。

“妹妹動​​你的玩具,你不要打她,你可以關上房門或把玩具收起來。”

「同學欺負你,你不要打他,你可以跑,然後報告給老師尋求幫助。”

「路人撞到你並弄疼了你,你不要打他,你可以要求他向你道歉…”

穩定地限制孩子動手打人,並引導他使用可接受的替代行為來保護自己,不要時而禁止時而允許,因為這樣會直接影響孩子對新行為模式的建構。

其次,我們的做法要統一。

當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實施限制時,養育者要站在統一戰線。

例如不允許孩子睡覺前吃糖。

那家裡的養育者就要達成一致,不要在睡前給孩子吃糖。

不要A養育者禁止孩子吃糖,B養育者又偷偷給孩子吃。

這樣不僅會危害孩子的牙齒健康,也會影響孩子與A養育者的關係,甚至會引導孩子學B養育者偷偷去破壞規則…

著實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

最後,我們要做到知行合一。

當我們要求孩子克制不良行為、遵守紀律時,我們最好自己也同步做到。

不要一邊限制孩子玩電腦遊戲,一邊自己窩在沙發玩手機遊戲;

不要一邊限制孩子打弟弟妹妹,一邊揍孩子聽話;

不要一邊限制孩子吃垃圾食品,一邊天天抽菸喝酒嚼…

因為當父母知行不一、對孩子和自己行為雙標的時候,

孩子往往很容易忽略父母的話語,轉而模仿父母的行為。

也因此,

在要求孩子改正不良行為、遵守紀律時,我們首先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自律,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信服我們的教導,並學著我們的樣子,去約束他的言行舉止。

 

來源:視覺中國

 

看到這裡,有的父母可能會說:

「搞那麼複雜幹嘛?孩子行為不端、破壞規則時,直接懲罰他不就行了?”

表面上看,懲罰或許是一個可以快速運作的辦法,但卻有更大隱憂。

當父母懲罰孩子時,孩子會感到羞恥和憤怒,會在心裡怨恨父母。

當孩子內心充滿憤怒和怨恨時,不可能發自內心聽從父母教誨。

相反,他會繼續進行不端的行為,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憤怒和對抗;

不過,為了規避懲罰,他可能會不斷提陞技巧,躲避父母的偵查。

事實上,不少手段純熟的犯罪少年,就是這樣鍛鍊出來的。

也因此,成功對孩子進行紀律管教的關鍵,不是懲罰,而是「非暴力限制」。

先給孩子一個明確界線—

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再給孩子一個明確指引—

針對禁止行為,什麼替代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堅持穩定的、統一的標準,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榜樣示範。

這是一種帶著愛與支持的行為管理,它會同步傳達一個訊息給孩子:

「你不必害怕,也不必感到羞恥,

我不會讓你在迷途上走得太遠,你是安全的;

在自我約束的道路上,我會一直陪伴著你。」

這份愛與支持——

會在孩子心中種下道德的種子,並跟著孩子的成長而生根;

最後引領孩子在廣闊的天地裡翱翔,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就像哲學家康德所說的:

"頭頂有浩瀚燦爛的星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法則。"

在自律中收穫自由,在自由中連結世間萬物—

或許,這才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管理的終極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