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怪自己迷茫了,因為這四個字,影響了你5年後的生活

再別怪自己迷茫了,因為這四個字,影響了你5年後的生活
value101 2021-10-19 檢舉

 

 

一、面對職業選擇,別再怪自己迷茫了

杉木四年前畢業於一所重點農業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當地的一家企業做科研助理,平時工作是鋤鋤草,種種子,給地裡澆水。

前段時間我又收到了杉木的來電。

接通電話,他就跟我說了情況:“我按照你的思路,跟老闆談了我的想法,老闆也肯定了我,說下月看能不能給我漲工資。但是,這行週期太長了,我不想再耗下去了。”

我問他:“嗯。那你現在咋打算的?”

他說:“上週去市裡考察了一家公司,做編程培訓的,我想學點技術。”

我建議他說:“可以啊,只要你有興趣,學個技能挺不錯,憑你的能力很快就能上手了。”

他無奈地說:“現在我也挺糾結的,學了四年,又乾了四年,感覺都沒用上,學做其他的,你說我現在還能來得及不?”

最後結束通話,他還是沒有確定下來是否做出新的職業選擇。其實杉木對於選擇的迷茫,是因為“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提出,指的是:給定條件下人們的決策選擇受制於其過去的決策,即使過去的境況可能已經過時。

職場中“路徑依賴”,指的是職場人士在為自己選擇了某個職業後,就會對這個職業產生依賴,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會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產生影響。

 

 

二、 職業選擇中為什麼會出現“路徑依賴”呢?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路徑依賴”呢?歸根結底有三個原因。

 

 

1.注意在“沉沒成本”上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在職場選擇上,很多人會因為註意在“沉沒成本”上而難以抉擇。

同學劉博會計學畢業後,父母托關係給他在當地區規劃局找了個合同工機會,一畢業就能去規劃局上班,這樣的工作好多同學羨慕不已,劉博也是衝著這樣一個未來去的。

但前期沒有實質性工作,他幹的最多是傳遞個文件、掃描存檔、複印分發或者整理材料,半年下來他的工作頂多是幫主任打個下手,寫個小材料,週末還經常加班。

劉博有點厭倦了,開始琢磨工作上的事:自己負責的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

“再等等吧,或許過半年就好了。”劉博這樣自我安慰著。

半年復半年,一晃已經三年了。劉博還是原來最底層的員工,早已不喜歡這份工作了,可這是父母好不容易給他找的,三年多瞭如果放棄很不甘心。一直徘徊在繼續幹下去還是拾起自己的專業。

莎士比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

很顯然,劉博太關注“沉沒成本”,明明半年一年可以抽身另謀選擇,但他為了已經好不容易適應的這半年一年,一直為模糊的未來期待。

 

 

2.習慣性地規避風險

人對“不確定性”有著天生的恐懼,喜歡確定性的生活模式——儘管常常對這種“確定”的日子不滿意不甘心,但運動的慣性成了難以改變的惰性,形成路徑依賴。

然而路徑依賴的這條路徑在當時看來是安全的,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對於未來,卻未必是安全的。

舉個例子,李總和方總分別是我們的營銷分公司負責人,公司近年來銷售業績不理想,鼓勵內部員工創新。

李總喜歡挑戰,看準了新媒體營銷;方總是業務老兵出身,認為新媒體需要投入很多錢,錢花了未必有效果,他一直認為線下地推永遠不落後,大力招推廣團隊。

結果不到一年時間,整個市場都發生了巨變,凡是還在做地推的公司就倒閉了一大片,而公司因為新媒體的領先,業績不僅提升了,還迅速攻占了大半市場。

最後李總自然升了職,方總無奈也被市場所淘汰。

失敗值得自豪,正因你已經冒過這種風險。——班傑明·羅森(康柏電腦公司董事長)

所以說規避風險沒有問題,但路徑依賴也可能是最危險的,因為你可能會和路徑一起被埋掉,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

 

 

3.受“認知凝滯”的影響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由於認知的局限性, 人在面臨複雜決策的時候, 思維模式會選擇性地對信息加以解釋。

思維模式和認知具有黏滯性, 即在過去場景中用來解釋和做出反應的思維模式, 在面對新環境時也會有被拿出來重複使用。固化的思維模式將人們的視線只集中於所能看到的,屬於認知定位偏差。

認知凝滯一方面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了解信息的成本過高而導致人具有認知的惰性, 從而產生認知凝滯; 另一方面, 是基於過去成功的經驗造成了的盲目自信, 最後產生了認知凝滯。

有個新聞說唐山收費站宣布關閉,需要裁掉全部收費員,這讓員工很難接受,被裁的員工說:“我除了收費啥也不會幹!”

顯然,這個員工就因為“認知凝滯”的影響,認為自己應該只能做收費的工作。換句話說,你是學這個專業的,那麼你幹這個行業就一定行,干其他的就不行。

路徑依賴造成這種理當如此的理解狀態,但至於為什麼要如此,我們卻很少去思考它。

你是某種技術出身,你就應該發揮自己的這類技術專長,但為什麼你不能發生你其他方面的優勢呢?我們常常會先入為主地否定它,不嘗試就認為理所應當。

 

 

三、當職業選擇遇到“路徑依賴”時,該怎麼辦?

既然職場上“路徑依賴”避無可避,那麼應該怎麼面對呢?教你下面四個辦法。

 

 

1.從“理由驅動”轉換到“目的驅動”

在決策和行動時,我們很容易陷入“理由驅動”,即我們做什麼,是因為我們有什麼。

比如,我幹這行,因為我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啊,別的我還能幹什麼。

這是理由驅動:“因為-所以”模式,目的驅動是“為了-而”模式。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