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盡全力,過著這平凡的一生

我用盡全力,過著這平凡的一生
value101 2020-11-29 檢舉

 

前幾天在一篇文章裡看到一個網友寫下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這位網友小時候,他媽媽對他要求特別高。假期裡,別的小孩都在快樂玩耍的時候,他卻被媽媽安排了許多的課外特長班,輔導班;有時他趕不及去聽課,他媽媽就自己去聽課,然後晚上把筆記一個字一個字念給他聽。就這樣,他漸漸成為了大家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在他的記憶裡,只有在這種時候,媽媽才會露出難得的滿意神色。但是如果他的表現低於媽媽的預期,媽媽就會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歇斯底里,幾近瘋狂。有一次,他有一門功課考了79分,當他帶著這張試卷回到家,她媽媽就像瘋了似的,對他又打又罵,最後結果是他被媽媽打得進了醫院。

 

 

 

 

 

我用盡全力,過著這平凡的一生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處處比別人強,比別人優秀的例子。殊不知,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按他自己意願生活的權利,照這位媽媽的邏輯,那麼如果孩子不夠優秀,學習成績不夠好,那她難道就因此不愛自己的孩子了?再說了,假如以後自己的孩子注定平淡,注定普通,那這位母親又該如何自處呢?是殺了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去撞牆呢?

 

英國一位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在整個英國范圍內找了14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進行追踪調研,並把這個過程拍成了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片子忠實地記錄了這些孩子從兒童到少年、青年,再到中年的歷程。從片子中可以看到這十四個孩子分別在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時的狀態。

 

追踪到最後,艾普特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這些孩子在7歲的時候儘管都滿懷夢想,對未來憧憬滿滿,但是長大後,最終決定他們成功與否,有多成功的,卻是他們各自出身的階層。來自富裕階層的孩子,從牛津、劍橋的法律系畢業,成為著名律師,年薪500萬元以上,家庭也幸福美滿;來自中產階層的孩子,最終成為了教師、公務員等,維持了中產階層的生活;而來自貧窮階層的孩子,沒有上大學,許多成了搬運工和砌磚工,年薪也就在5萬元左右。大多數孩子,最終都只能成為普通人,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

 

受這部紀錄片影響,美國、南非、日本也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最後跟踪結果都大同小異,這些孩子,長大後的人生軌跡,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關係密切,並且大多數孩子,最終都活成了一個普通人。這結果雖然殘酷,但卻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人生真相——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只能做一個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人生。

我用盡全力,過著這平凡的一生

英國《人生七年》紀錄片

這結果多少有點令人絕望,不是嗎?如果任憑我們再怎麼努力,以後的人生都注定平凡平淡,那努力又有什麼意義呢?但是不接受這結果又能怎樣呢?難道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網友的媽媽一樣,因為自己不能接受兒子的平凡普通,乃至糟糕表現,就把他往死裡打?抑或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普通,或者糟糕表現,就自己去用頭撞牆或者跳黃河?如果我們的孩子或我們自己這一生注定平凡,難道就不活了嗎?

 

其實我們即使不去看這些相關的研究,佐證,單從概率來講,最優秀和最拙劣的,都是少數,在中間部分平淡無奇的芸芸眾生,才是大多數,才是大部分人最有可能的人生歸宿,不是嗎?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我用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人生。” 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誰又能說,平凡就是失敗,平凡的人生就不值得過呢?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