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個人的房間就知道了

《斷捨離》: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個人的房間就知道了
value101 2020-11-28 檢舉

 

《斷捨離》: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個人的房間就知道了

 

01:導語

日前,國內刮起一陣極簡主義風潮。

一時間,極簡主義家居風格在都市人群中悄然流行起來,追逐這股潮流的人都信奉“斷捨離”三字經,“斷捨離”更是擊中了無數都市人的心。

好像,不丟幾件衣服就渾身不舒服似的。

可什麼是“斷捨離”?就是扔幾件衣服這麼簡單嗎?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到真正的“斷捨離”呢?

最早提出“斷捨離”概念的是日本人山下英子。

在她的《斷捨離》這本書中,作者山下英子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一套通過日常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居家寶典”。

這本書一經出版就轟動了整個日本社會,累積銷量已超過250萬冊,“斷捨離”一詞迅速成為當年日本的年度詞彙。

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把焦點放到物品上,側重告訴讀者,我們需要怎樣收納和整理,更注重方法和工具。

但這本書中說的斷捨離,則以人為本,幫助我們探索:

我們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最終,希望通過一系列正確的收納法,讓我們的居家環境更加舒適,讓我們愛上自己的生活,從而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斷捨離》: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個人的房間就知道了

 

02:“囤積”是“髒亂差”的始作俑者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中,相信很多人又管不住自己的手,網購了一大堆物品。

網絡時代的便利讓當代年輕人的日常都花在了網購上。很多人都陷入“買買買”再“扔扔扔”的惡性循環中。

書架上一排新書從未拆封,橫七豎八地堆積在那,蒙上厚厚的一層灰;但看到某某名人力荐的書單,自己一咬牙一跺腳:買!

衣櫃裡滿滿噹噹都是衣物,每一件都穿不到兩次;然而看到直播帶貨的明星同款,購物車裡的物品數又在飛漲。

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我們買回家一堆不實用的“垃圾”。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左右為難。

這些東西其實大部分都是我們出於一時衝動而買的,很多東西不僅僅浪費了金錢,而且還佔據了家裡的活動空間。

記得,之前公司同事大富戲謔稱,在上海生活,可不能買太多快遞。因為東西本身可能不貴,但存放東西的那幾個平方可要值上萬塊呢。

的確,過多無用的東西是會降低我們生活的質量的,生存空間變得局促不安,難道我們會心胸開闊嗎?

當然,除了買更多的人還是因為捨不得扔。

《斷捨離》: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個人的房間就知道了

 

塑料袋、快遞紙箱、外賣多給的勺子和筷子等,隨手拉開抽屜一應俱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報導說,一些年輕人在搬離出租屋後,留下一屋子的垃圾。難以想像,他們的日常生活竟是在與垃圾為伍中度過的。

日前,英國一獨居男子去世後,留下6萬個快遞包裹的新聞讓人咂舌。

獨居的房間裡堆滿了各式各樣未拆封的快遞,從上到下讓人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就連車庫也被快遞堆滿了。

原來,這名男子原本想等退休來拆包裹,而且可以賣出一部分作為生活費用,誰知道意外先來臨,所以包裹沒拆。

無獨有偶,泰國一老婦患癌去世,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現,她從網上購買了一大堆物品,足足堆滿了整個一樓。

大到家居物品,小到電器家電。

而這些,僅僅是她得知生病後,兩年內所購買的物品。

新聞很誇張,但卻真實地折射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各大購物節,何嘗不是讓人處在一不停囤積的狀態中。

其實,囤積已經成為了當下90%以上的人的通病,而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態也都是在這些物品是否要丟棄之間做權衡。

沒有不休不止的囤積,就不會有“斷捨離”的煩惱。

顯然,囤積已經成為了居家收納的頭號敵人。

《斷捨離》: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個人的房間就知道了

 

03:居家本應“素與簡”,為何會囤積?

今年2月,在第15屆大阪亞洲電影節中,一部低成本的泰國電影《時光機》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最佳影片”獎。

與其共同參賽的華語電影《少年的你》和《春潮》雙雙落敗。

一時間,舉世嘩然,人們不禁問,這部電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可以力壓群雄,一舉奪魁呢?

電影的女主人公小琴是一名留學瑞典歸來的泰國人,故事講的就是她回國後,把自己的老家裝修成北歐極簡主義風格的過程。

在裝修的過程中,小琴不斷地在“斷捨離”中糾結。

面對堆積如山的雜物家居,她先是下定決心清理丟棄,後來因反悔,再次把垃圾車追回,最後又痛苦抉擇。直到完成整個裝修過程。

可見,要想真正地做到“斷捨離”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極簡主義生活一直以來都是喬布斯所追求的。作為蘋果品牌的創始人,家財萬貫,可他的家卻極其簡陋,僅有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檯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正是這種極簡主義,才使喬布斯開創了蘋果帝國,我們之所以願意為昂貴的蘋果手機和電腦買單,除了過硬的產品質量,那種“大道至簡”的設計理念才是風靡全球的關鍵。

《斷捨離》: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看這個人的房間就知道了

 

他的成功離不開這種“刪繁就簡”的生活,極簡主義讓他獲得了人生的成功。

可看似簡單的成功之道,為什麼我們卻總是做不到?反而讓自己一直活在不斷囤積物品的怪圈之中?

在《斷捨離》一書中,解釋道:

囤積的深層原因,是頑固的“物質軸”思維。

之所以有這種思維,山下英子老師強調,這是因為人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長期依賴物質、重視物質導致的。

所以,我們所有的行為習慣,也都向“物質”看齊。

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聽到老一輩對你憶苦思甜,訴說著過去如何吃不飽,穿不暖。計劃經濟下,每個月吃一次豬肉,過年才能有新衣服穿,糧食按量供應,物資憑票購買。

由於他們出生於物質匱乏的年代,內心都十分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們習慣像幾十年前農耕時代的人們一樣,不斷地囤積。以此掃除內心的不安。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