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逃避”並不可恥,反而對人生有積極意義

心理學:“逃避”並不可恥,反而對人生有積極意義
value101 2020-11-24 檢舉

 

有位在500強公司做得還不錯的朋友決定辭職,原因不是薪資前景等不好,就是單純的太累了。

在公司五年,她從未遲到,所有交到她手裡的任務,她都能漂亮完成,因為她表現優異上司有意提拔她為經理,可她依舊決然地遞上了辭呈。

她說:“大公司的人員流動大,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並且分工又明確,不少工作其實相對來說比較枯燥。”

身邊的朋友都說她太傻了,錯失了這麼好的機會,熬一熬就能熬到經理的位置,這個時候放棄屬實愚蠢。

面對這些質疑她說道:

“沒錯我就是在逃避,可是為什麼我不可以逃避?為什麼明明我已經很累卻還一定要再熬一熬,厭倦了上進就一定大逆不道嗎?我的確害怕了辛苦,但是我沒有要徹底放棄人生,我只是需要時間緩沖一下,靜下心來讓自己想想下一步要怎麼走。”

心理學:“逃避”並不可恥,反而對人生有積極意義

 

我們為什麼不能承認自己就是想逃避呢?逃避為什麼就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明明趨利避害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覺得受到傷害感到危險的時候,避開危險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在心理學中,逃避只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這個概念由弗洛伊德創造,並由她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完善。

心理防禦機制 是指個體的衝動、慾望、想法和行為遭遇障礙或無法實現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這種心理活動通常隱蔽性較強,當事人如果沒有較高的自我覺知,很多時候並感知不到潛意識層面的這些活動。

對於這種人的內心活動,我們不能簡單地為它下定義,它可能給人帶來好的影響,也有可能給人帶來壞的影響。

心理學:“逃避”並不可恥,反而對人生有積極意義

 

在一些特別巨大的悲傷面前,逃避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的痛苦程度;可若長期的逃避,會導致一個人習慣於長期呆在舒適區,日漸頹廢。

對此,我們個體應該學習了解如何正確地引導逃避心理 ,以求得逃避這種心理防禦機制能和我們的生活工作達成一個平衡,讓它產生積極有益的結果。

我們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想當然地認為逃避是可恥的。如果你想要逃避,就會有人跳出來跟你說:逃避沒有用,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逃避是懦夫的表現。

甚至大文豪魯迅也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所有人都在追求絕對正確,卻從來沒有人問問你,你的累不累,痛不痛?

心理學:“逃避”並不可恥,反而對人生有積極意義

 

再剛強的人也不能像個機器一樣,一年365天每天都正常運作。我們總有無可奈何的時候,承受能力到極限的時候,明明強撐的自己心理已經在瀕死的界限,為什麼還要強撐,為什麼不能放棄?

東野圭吾曾在《沉默的人魚之家》裡寫道: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