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出國留學,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該不該出國留學,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value101 2020-11-22 檢舉

 

中國家庭每年以百億元投入海外留學,受國際關係變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諸多不確定因素動搖著後疫情時代下的留學生群體。

留學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於社會,都有巨大價值。

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由留學生帶動的民間交流,在大國脫鉤風險加劇的當下具有重要意義。

財新智庫持續關注新冠疫情對社會全方位的影響,在開學季特邀《新留學青年》一書作者廖元辛,探討留學的意義與價值,以啟迪讀者。

 

 

 

 

 

今年的學生難,留學生更難。

該不該出國留學,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毫無疑問,新冠疫情顯著地影響了中國留學事業的發展,也給眾多家庭的留學計劃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留美學生。

據一份8月中旬媒體調查的結果顯示,由於新冠疫情和中美關係惡化的緣故,63%的受訪留美學生在秋季學期無法返校,另有22%的受訪者表示“正在考慮回國讀書”。

 

 

 

 

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不少留學生和留學家庭打起了退堂鼓,這不難理解。

但因著留學困難與日俱增的緣故,一些“留學不值得”的聲音也開始甚囂塵上。

在我看來,這樣的“內捲化”就有點本末顛倒,因噎廢食了。

今日之留學,至少仍有三樣好處。

該不該出國留學,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一、開拓視野和理解社會的多樣性

說到“開拓視野”,可能有些人會問,在當前這樣一個信息越來越扁平化的大眾消費時代,隨便打開一款應用程序,世界各地的信息就如潮水般湧來,為什麼還需要去留學呢?

在我看來,這樣對“開拓視野”的理解未免失之膚淺,因為被動的接收與主動的體驗與思考,在結果上有著天壤之別。

前兩天看到領英新推出的一期節目《影響力2020:回答新世界》,嘉賓王強(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就講到:

“作為一個全球化時代的弄潮者,你必須具備非常寬大的國際視野,而國際視野就是對不同文明的形態,你要有切身的體驗和歷練。  ”

話說得非常精闢。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對於不同文明形態的理解,很多時候只有在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感知後,才能得到最深刻的體悟。

該不該出國留學,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王強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

 

 

 

2016年我在美國時,發現上百名留學生中很多人都對這一點感觸頗深。

例如一位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的同學就告訴我,他留學期間最大的收穫其實不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而是在給學校的橄欖球隊做海報設計師時實現的。

他這樣描述自己經歷過的文化碰撞:

在國內做海報的時候,我是清楚自己用的元素是否合適的,因為知道需要把哪些東西放進去。

但是在這邊,完全不一樣,因為作為留學生,我不夠了解這邊的文化,所以就不清楚哪些東西應該放,哪些不應該放。

 

 

 

 

比如說之前做感恩節的海報,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你可能知道感恩節人們會團聚,會吃火雞和南瓜,但是你很難想到怎麼樣把這些元素融到作品裡。

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對世界多了解一點,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多了解一點,不僅會豐富閱歷,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也會讓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增一分主動,多一分勝算。

正如王強所說,“ 為一個大眾消費時代的訴求,留學往往意味著對於人生經歷閱歷的一種必要的拓展,不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了。”

 

 

 

二、訓練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

很多人都在說,在一個大眾留學的時代,留學的含金量在不斷下降。

的確,從某種程度上說,隨著留學生和海歸的不斷增多,海歸與相同學歷的“土著”相比,對用人單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近些年不少留學機構發布的調查報告都反映了這一點。

事實上,即便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不少人對此也有切身的體會。

有一位南加大畢業的谷歌工程師就告訴我:這幾年IT方面的變化也比較大。

比如說在十年前,一個谷歌的工程師如果回到國內,會受到非常大的重視,可能直接就可以帶一個團隊,參與一個重大的項目。

該不該出國留學,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出國的人還不是很多,回來的就更少了,很多也都是精英。

但這兩年就不一樣了,回來的人越來越多,國內的公司也就不像前些年那麼看重海歸群體了。

然而在另一方面,似乎很少有人思考過,如果說留學的含金量在普遍意義上有所下降,那麼哪些留學生的含金量下降的幅度最大,哪些又下降得最小呢?

我的看法是,那些出國留學期間培養起獨立思考和自我學習能力的留學生,不僅不會在勞動力市場上“掉價”,反而會越來越吃香。

尤其是在當前這個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時代,這樣的人才會更加脫穎而出。

 

 

 

 

 

因為只有學會獨立思考,才能在一個信息量爆炸式增長的時代去粗取精,而不是亦步亦趨,人云亦云。

也只有不斷地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才不會在機器對人類重複勞動的快速替代中落伍和淘汰。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十幾年前,我的高中同桌在歷史課上總是記不住年代順序,因此每次考試都備受煎熬。

後來她去了耶魯讀書,有一次我過去拜訪,驚訝地得知她居然選擇了歷史專業,正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空軍的作戰模式。

我問她怎麼會研究這個,她卻說其實自己一直對研究歷史感興趣。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