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value101 2020-11-22 檢舉

 

這是智遠的第0127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認真傾聽別人在你面前說出他對現狀的不滿可以增進兩個人之間的親密度,同時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牢騷,每個人並不陌生,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在工作場景中,它總是多有出現。有的人是隨口不經意的流露,有的人是對 “某個現狀甚至於事物處理的不滿”,而發出的語言。


哈佛大學的心理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心理學家去工廠找個人工人去談話,並且規定在談話的過程中,專家要耐心去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並且做好詳細記錄。
與此同時,要求專家對工人的不滿意不准進行反駁,兩年之後教授卻發現,這個工廠的工人效率得到了 “明顯的提升” ,並且產量,規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這就是所謂的“牢騷效應”,或者稱為“霍桑效應”,從字面上理解它可能是一個貶義詞,但 如果學會恰當地引導和“運用”,它就起到了褒義的作用,甚至可以激活一個人向上的動力。


有些不滿的情緒,並不能依靠“忍讓”就可以得到消失 ,每個人都需要 “有尺度並找到合適的人去發牢騷” ,這樣不僅僅能促進兩者的情感遞進,同時還能解決遇到的核心問題。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01“為什麼會發牢騷”。

心理學家認為,根據人的不同需要,牢騷是有層級高低的,人的需要一般表現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一般來說,牢騷的形成是由於自己的某種需要或者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對結果,什麼事物產生了不滿意。


1.不同牢騷的“等級反饋” 通過一個人所發的“牢騷”能輕鬆判斷出他所處的等級, 人總是先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從而再追求高層次的需要。 當我們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就是吃,住,用,穿等方面有不滿意的地方, 這種的牢騷通常說明一個人現狀穩定性差,生活水平沒有得到保障,相對較低,要先滿足第一狀態。
 


當“第一狀態“得到解決,那麼一個人便需要的則是“安全需求”,通常所產生的牢騷特徵有 “經濟方面”“穩定方面”。


待“生理和安全”得到基礎滿足,其就會追求 “尊重”與愛 ,比如愛情,友誼,被接納,如何獲得友好的與同事朋友和睦的相處等,如果沒有得到滿足, 所發的牢騷本質屬於對“歸屬”的方面。


渴望個人價值觀的實現,受到別人的尊敬,有自身的“自主權”,成就感,如地位的認同, 受到重視等,這些都屬於“被尊重”的需求。


比如:當一個人發出在 “這件事情你為什麼不經過我同意就做主了”的聲音 ,除了事情層面沒有處理好,其本質是 “你沒有尊重我”,而他們想要的便是“尊重需求”。


第五個層面稱之為“自我實現”,通常表現在 “個體成長”,“個體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方面,比如我原來在面試中,某些應聘者很注重 “企業是否每年給予員工外派學習的機會” ,這其實隱形訴求便是 “我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成長空間”。


而也有的“應聘者”在面試提問環節會直接問我薪資待遇如何,那麼經過大量的調研得知,這類人群往往居住的地方離 “公司中心地帶” 比較遠,他們的隱形訴求則是 “我的生理訴求能不能得到保障”
2.不同觀念的人對“牢騷”的認知


牢騷的產生和 “自我觀念” 有關,自我觀念的表現通常是對 “自我的認知和評價” 中形成,這種認知和評價一般來自於 環境因素及個體經驗。


自我觀念的水平有時候也受到外界重要人物的評價,發言,群體效應的影響,不斷進行個體的強化,最終歸屬於“自我風格”。比如生活與工作中經常聽到一類人說,“我的觀念是”,這本就是一種形成自我風格的固化行為。


自我觀念積極的人 ,不僅可以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也能 “準確地認識和評價周圍的人,環境,已經所做的事物” ,我們在這類人身邊一般能夠感覺到自信,他們也能以“真實的我”的面目出現。
並且他們可以肯定自己的態度, 接納自己的缺陷,不完美和“有限制”,能夠欣賞“我就是這樣子的人” 的狀態,會加以改正。


這類人群不僅對自己持“比較寬容”態度,對他人也是同樣的容納和包容,多數場景下,他們不會站在 “自己的立場” 去審視問題, 而是中立的角度,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既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對人不苛求,同時會主動發現別人的優點,欣賞別人的成功,伸出一己的利益之外,主動關懷和幫助別人,從中體會“自我實現”的樂趣。


而相反的則是 “自我觀念消極的人” ,這類人群表現多數對自己或者別人常常持有一種“消極且否定”的態度,比如事情還沒有做,就說: “你這事兒不行”。


他們看待事物不是從樂觀方面,往往從相反的角度思考 ,在這類人群眼中好像所有的東西都不夠美好,且存在難以忍受的缺陷,所以他們很難容納它。
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東西(人,事,物), 但自我觀念積極的人看到的往往是優秀的一面,因此他們願意去主動接納,而觀念消極的人,看到的往往是缺點,並且將困難“放大”。


不起眼的東西放大到“威脅到自己”的狀態,所以他們的心情往往不會愉快,很容易產生煩躁,牢騷抱怨等不滿情緒。
我們平時常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也哭”,這句話雖通俗卻含義深刻,希伯來有句諺語說: “誰把自己與損失等同起來,誰就要飽受其害” ,誰要是認為自己在贏利,誰就終有所得。


這是一個自然定律,每個人都應該遵循它,沒有誰必須受窮,世界上沒有一種權利將生命中的貧困和財富平分,簡而言之, 自我觀念就是一種“自我心態”,每種心態,對生活,工作帶來的結果也是不同。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02“牢騷的產生與歸因”。

一個人發出牢騷的行為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原因或者決定來自於外界環境,或者決定於主觀條件。
如果判斷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於 “外界因素” ,比如名人經常會發生的社會的輿論,工作中因為別人進度沒有完成耽誤了自己,這一切都屬於環境歸因。


如果判斷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來自於自身的特點, 比如興趣,動機,態度,性格,能力等等這一切屬於個人傾向的歸因。


1.牢騷的產生與環境因素有關。 根據網絡資料記載,日本有一位學者曾經提出 PN理論 ,來進一步說明個人牢騷產生的一些歸因情況。他認為,每個人的思想好比是一台廣播電台,它不停地用兩個功率相當頻率的頻道給人推送信息, 即P頻道(積極頻道)N頻道(消極頻道)。
 


比如, 別人對你的評級分為兩種:
積極的和否定的,積極的顧名思義就是P,否定的便是N ,如果你把頻道對準N,便會出現負面的想法,“我怎麼這麼差勁”,“我怎麼這麼不受歡迎”等。
而這些消極悲觀的興趣會使自己一直陷入猶豫自責當中,慢慢的自己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覺得自己慚愧,抱怨,不滿等,或者是這樣,他算那根蔥,憑什麼對我做的事情進行評價,關你鳥事等。
如果你把頻道切換到P(積極正向),便會得到另一種說法:
別人對我還是蠻在乎的,不僅僅想到了我的優點,還給我提了這麼多的建議,指出了不足, 他們是希望我越來越好,我應該深刻复盤一下,朝著優秀,積極的方向去努力。
這種人能夠正確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能夠客觀地評價和接受他人的意見或者建議,所以很少產生不滿的情緒,不愉快的狀態,也就不會出現“牢騷”的情況。
所以牢騷的出現本質和 “歸因有關”, 是屬於環境原因,還是個人原因,完全得到不同的結果,如果是個人原因,你選擇了P,也就意味著面對積極正向,如果選擇了N,也就面臨著牢騷。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2.牢騷的產生與環境所處的壓力有關 要知道環境是會變化的,比如:“一個人面臨每個月業績50萬的壓力”,和一個人每個月面臨業績100萬的壓力“,形成的反應是不同的,所以環境分為“輕鬆無壓和具有挑戰”兩種情況。


智遠認為,不管是處於哪種環境,我們遇到的事情總會“事與願違”,人生的旅途中,挑戰,競爭,壓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對待事情的態度確實因人而異,有的人選擇了“繞道而行”,有的人選擇了迎難而上。


我們應該清楚, 壓力對人既是一種威脅,也是一種挑戰 ,當我們把它看做成為威脅的時候,多數人往往選擇的是逃避的態度,因為害怕威脅給自己造成其他損失或者傷害。


當我們無法逃避的時候,人們就會對自己處於的這種環境或者周邊的人產生“牢騷”,抱怨,甚至憎恨的心理。
但當我們把壓力作為對自己的挑戰的時候,壓力對人生的積極意義也就表現了出來 ,它不僅有利於我們認知到自身弱點,優點和潛力,還可以使人超越個人能力的極限,激發出生命的活力。


壓力讓人增長人生經驗,使我們有機會增加自信,有機會挑戰自我,學會對自己負責,會讓人變得更加成熟,因此遇到壓力情景,不要想著抱怨,而是要想著如何解決。


有人說,抱怨是對“失意”最無力的還擊,不要抱怨生活不公平,機會都是均等的,只是有的人有能力去抓,有的人不敢,有的人甘願放棄。


所以應該摒棄面對壓力無能為力的觀念,要勇敢面對壓力現實,利用各種有利的因素,應對壓力,擁有了戰勝壓力的信心和勇氣,牢騷也就悄悄的走開了。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