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value101 2020-09-22 檢舉

 

01

“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惜……”

一句歌詞,充滿了“因愛而自卑”的畫面感:

你暗戀一個人很長時間,但是當你想要去表白的時候,卻因為自己的身高、工作或者家庭背景與別人相差甚遠,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

每次欲言又止之後,看著喜歡的人漸行漸遠,緊接著陷入無盡的後悔自責中。

想著下次遇到喜歡的人的時候,一定要大聲說出來。

可是,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每次都因為自卑無疾而終。

自卑一直是人內心的痛點,如何克服“自卑情結”?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02

孟子曾說:“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

了解一部經典作品,需要先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經歷,由表及里,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文字背後的深刻內涵。

作者阿德勒是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源於作者生活中的一些經歷。

阿德勒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然而優渥的環境,並沒有帶給他很多歡樂。

他自幼便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

而他的哥哥哥體格健碩、身材高大,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每天與“模範哥哥”朝夕相處,使他一直很自卑,認為自己事事都不如哥哥。

更加不幸的是,在5歲那年,他又患上了幾乎讓他喪命的肺炎。

這一切都讓阿德勒的生活籠罩著恐懼和悲傷。

好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沒有被身體上的缺陷所壓垮,反倒是特別注意因身體缺陷而引發的自卑。

“先天不足,勤奮來湊”,他驅使自己拼命學習,想通過努力彌補自己的身體缺陷。

最終,他憑藉自己超人的毅力,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個體心理學之父,並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基於自身體驗,阿德勒寫出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有關個體心理學研究的經典作品,這並非一本純粹討論心理學現象的書,而是一本讓大家更好的了解自我、關註生命意義的作品。

讀完之後,感觸頗深。

《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03 自卑的來源

人一出生,第一次面對的就是家庭。

阿德勒說,童年時代的經歷,深刻影響著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感。

所以,想要克服內心的自卑感,必須要通過孩童時期的記憶,來了解可以觸發自卑情結的因素。

在作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種因素:

一是先天缺陷

身體有殘缺的孩子,在心靈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的阻礙會比正常的兒童多。他們因為自己比同齡人不幸,容易自暴自棄,此時施以同情,反而會加重其自卑感。

二是倍受溺愛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上都是“團寵”,全家人的溺愛,會讓孩子產生“唯我獨尊”的錯誤認知,他們容易傾向於索取,不懂合作,一旦發現自己並非世界的中心,脆弱、恐懼導致的自卑感便會襲來。

三是易被忽視

被忽視的孩子是第三種容易出現錯誤認知的人群。他們不懂得求助,認為世界是冷漠的,在成長中心靈缺乏滋潤,他們會不停地去追求優越感。比如自欺欺人,發脾氣,偏執等。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