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value101 2020-08-09 檢舉

 

“為什麼很多正確的話讓人難以下嚥

因為說了一大堆道理,卻從來沒有具體的方案”。

我們作為擁有語言天賦的社會高級動物,天生就喜歡沒事的時候談談八卦,聊聊人生,這是一種很常規的表達形態。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過這種現象:

在工作中當一個人因為某件事物久久想不明白而非常鬱悶時,這時如果某人突然為他打開心結,那麼這個人與另外一個人就增加了好感,這時就會出現“廢話定律”。

喜歡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訴同事,把那些本質與“交流這件事物” 無關的東西也一併表達出來,最後卻不知, 語言會成為移動的炸彈。

任何場景下,交談過程中廢話並沒有意義,他起到醞釀情緒和促進情感的作用,如果你“總是抓不到核心”,透露信息和廢話說多了,那對溝通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一個人因為簡單的事情,能跟你東扯西拉半天 ,把原因,經過,結果都說的很清晰,最後你問他訴求是什麼? 他只不過想讓你幫他辦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已”,就會很令人頭痛。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01.認知差異,結構化弱產生的“廢話”。

廢話簡單來說就是那些無意義還浪費時間的東西 ,從心理學角度每個人判斷“廢話的標準是有所不同”, 因為他是按照自己主觀思維理解的方式去表達。

廢話說多了就會釀成“矛盾”,因為每句話背後會牽扯出來很多不同的問題,而對應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認知差異的不同,就會變成“交談的障礙物”。

1.你媽讓你穿秋褲定律

天冷時,父母給我們打電話總會說一些噓寒問暖的話,比如“穿秋褲沒”,“再加個毛衣吧”,“你那破洞褲少穿”,我們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和父母鬧的不可開交的很多。

穿秋褲本身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在各大社交博客上卻頻繁佔據“熱搜C位”,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切的核心的意義都在於“為你好”。

但為你好的話說多了,受眾就會產生“不耐煩的心理” ,從而造成兩個人的交談不在既定的場景中。

每次交談,我們總以為和他們有代溝,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他們三觀和我們不同。

但是固執的父母,好像就是那麼保守與守舊,不願意接受新生事物,不願意聽我們解釋,這樣就避免不了爭吵的到來。

這種爭吵似乎“無濟於事”,我們總以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父母自然認為他們觀點是對的,問題最後沒有解決,之後又避免不了爭論,這一切的核心問題都在於“認知角度不同”

解決“角度不同”的核心便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想事情,看看他們為什麼要這麼說 ,父母經歷過年輕的階段,他們自然感受過愛美的過程,可能因為年輕時候不注意保暖,導致身體很多地方出現問題。

所以其“表達囉嗦,形容詞彙過多”的本質是教育我們“注意保暖” ,別重蹈他們的覆轍。

但在他們現在的觀念裡,暖和似乎比美麗更重要,這就是“認知差核心因素”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父母出發的基點則是“保暖”,而自己出發的基點則是“變美還要保暖”。

解決這種問題最接地氣的折中方案並不是敷衍父母“你別說了,我知道了” ,也不是必須穿秋褲就行的。

而是打消掉對方的顧慮,這樣在交談中就不會起太多的衝突,從而也降低了 “廢話”  的產生。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2.結構化思維太差,就會產生廢話

在溝通過程中一個人產生廢話,也取決於自己的“神經衝突敏感程度” ,其中一方面便是自己的思維能否快速就某件事的問題形成“框架”構建體系。

當一個人面臨緊急問題而無法回答的時候,人性本身而避免尷尬則喜歡給自己找台階下,而這時便會用“一些無關緊要的形容詞” 去緩解當時的氛圍。

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大腦神經的“衝突” ,比如說我們還能想像到一些本能反應,就是自己在接觸某一些知識的時候,知識本身已經構建了“思維邏輯圈”。

老的思維邏輯圈能不能解決“當下問題”,如果不能,則大腦瞬間就會調取出一些可以聯想運用的知識。

有些人會說廢話,可能當時他真的說不出太好的話了 ,也只能通過“形容的話”去敷衍了。

萬能公式分享給你,遇到緊急問題緩解尷尬,梳理大腦結構的思維最重要的三個要素要做到“主題鮮明”“歸類分組”,“邏輯遞增”。

先聽對方問的是什麼?

若需要回答是與否的,不需要上來就進行解釋,先回答就是穩住他們疑惑心理的一劑良藥。

其次就問題進行“ 拆解而非反駁” ,這樣就可以輕鬆的從不同問題中找到其他概念,然後再進行 “概念的補充”

你要先直擊問題的核心,這就就可以對症下藥。

但是多數人在遇到“緊急問題”而無法直接回答時,表面就開始慌張了,這樣的舉措造成你回答的內容也是 淺嚐輒止 ,不如停頓3秒,做個思考再去說。

停頓表現出來的並非自己​​“無法回答了”,而是想好了再說,是對自己語言表達出內容的負責。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我們不能很淺顯的去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說廢話,原因有很多,有客觀也有主觀,也不能光憑自己主觀意識就斷言某個事物,所以更應該以客觀的方面去揣摩這件事。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02.聽不懂話,就抓不住“重點”。

廢話不僅不能“快速解決問題”反之會把問題複雜化,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的是一種“看見感”。

我明白你的需求,明白你的感受,明白你想要的,安慰的本質是為他找到案例,快速下藥 ,而不是說“正確的廢話”。

1.分清楚他人表達每件事的核心目的

室友發了一句牢騷,剛好被你聽見,“今天晚上又要熬夜了,連續三天策劃方案還有一半沒有寫完”。

作為當時場景的你會如何安慰自己的“室友呢”,大眾的安慰便是:“不著急的話明天再說吧” 要么是 “熬夜傷身體,要不要喝杯咖啡”。

其實這些都是“無意義的表達,反而會影響別人對結果的判斷 ,不如不說,為什麼呢? 因為你沒有分清他人語言表達的動機和目的。

他到底是為了簡單抱怨還是想快速完成工作呢?

如果是為了工作,這個時候作為室友的你最好分憂方法便是:“不去打擾他,不和他說話,這樣才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快速解決” ,或者詢問“是否有工作中能幫助的地方”。

如果是為了“健康”,這時你說“早點休息”可能就成了簡單的關心,你應該找到具體的案例,相關的熬夜對身體各方面影響的報導發給他,並告訴他“身體第一位,趕緊休息”

讓他在案例中看到“熬夜帶來的不良影響”,這樣自己就會非常有意識的對照當下情景,快速的進行改變。

你看,這就是不同維度的表達方式對結果導向的造成的反應。

說“形容詞相關的廢話”確實是自己權利,但會對別人的“判斷依據產生影響”,廢話並非無意義,說之前先學會“聽話兒”。

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2.領導詢問你“這個活動怎麼參加不了”

公司週一早上開例會,要求每個人匯報上週工作總結,並說出上週主要內容,未達成內容和本週計劃,每人有3分鐘時間。

老陳的匯報:

“上週主要工作,大概有3個方面:分別完成了某某的接待,會議邀請的溝通,合作的洽談”,正在進行的有兩個方面:“H公司的投放合作推進與合同的二次審核制定”。

還有兩件事情未完成,需要領導協助分別是:“XX和XX”,但是我已經做好了選擇方案,會議結束領導敲定下。

小許的匯報:

“上週主要做的工作,第一是活動溝通,參加大會的事情”,主辦方說這個會議是和某個品牌聯合舉辦的,對參加大會要求蠻高,本次活動大概是1000多人參加,特邀嘉賓大概有20個。

就這大概囉嗦了3分鐘,老闆臉上皺起了眉頭 ,明顯的感覺到他的不耐煩,瞬間拍了拍桌子問: “為什麼參加不了”,是需要商業合作費用支持麼?還是需要哪些相關的資質。

小許瞬間回答不上來了,啞口無言的愣在那裡,領導無奈的搖了搖頭說:“就因為你時間的耽誤,這個活動我們沒參加,多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

這就是典型的聽不懂話抓不住重點導致的情況 ,工作中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久而久之不僅領導會對這種人的“能力產生懷疑”,自己也會覺得陷入越忙越亂的“負循環中”。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