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value101 2020-07-08 檢舉

 

海桑曾說:

“將生命慢慢喝,是一杯茶;將生命一飲而盡,你就醉了。”

誠然,“生命”二字說來容易,但其中滋味卻並非三言兩語便可概括清楚。

生命如同一杯清茶,人生路上的喜與悲,被歲月悉數衝入茶盞中,你須得輕抿細品,才可領略到輾轉於唇齒之間的那抹甘甜。

若是將其一飲而盡,便如同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毫無意義。

因此,凡事都嘗試著“慢慢來”,你便有機會品味到生命之美。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說話緩,方能體現修養

《禮記》有言:

“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淺水喧嘩,一眼見底;深水寧靜,深不可測。

水猶如此,何況於人。

聒噪吵鬧的人,通常言語無節,有時一開口便暴露出自己的無知與淺薄;

而思想深邃的人,在開口之前往往會深思熟慮、字斟句酌,從而給人一種沉靜內斂的好印象。

其實,說話緩慢並不是猶豫不決,相反,越是“慢半拍”的言語,往往越有發人深省的哲理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是傳統的包辦婚姻。

這二人一個才貌雙全,另一個卻目不識丁,簡直是“門不當,戶不對”。

除此之外,江冬秀還是一個急性子,常常為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火,說話也總是直來直去。

胡適則截然相反。

每當江冬秀發脾氣時,胡適都默默地由她數落,一句也不爭辯。

等到妻子氣消之後,胡適才不慌不忙地開口勸導,耐心地給妻子講道理,將事情慢慢分析給她聽。

正是這“慢半拍”的言語,避免了許多爭吵,使得這性格迥異的夫妻二人能夠攜手度過一生。

慢,是一種溫和、平緩的力量。話到嘴邊時,先等上一會兒。

慢慢說話,才能安撫他人的情緒,體現自己的修養。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瑯琊王氏家族,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豪門大族。

據史書記載,從漢朝到清朝的1700多年間,瑯琊王氏先後培養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其中封侯拜相者更是數不勝數。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瑯琊王氏能夠如此興旺,全憑一句家訓,而這句家訓僅有簡簡單單的六個字:

言宜慢,心宜善。

短短的六字箴言,濃縮了說話的大智慧,正如曾國藩所說:

“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

走得太快,便容易跌倒在地;同樣,說話太急,便可能招致禍端。

說話緩,不僅能減少言語中的謬誤,更能使人變得謹慎、穩重,從而練就出成熟、大氣的人格。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做事穩,沉著彰顯格局

弘一法師曾說: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自顧不暇,何暇治事?”

日常生活中,“欲速則不達”的現像比比皆是。

原因其實很簡單,心浮氣躁者,必然難以面面俱到,也就不容易把事情做好。

一個人若是只顧埋頭向前衝,那他必然看不到腳下的羈絆,由此引發的自我懷疑,比外界的坎坷更容易致敗。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寺十分破敗,附近的村民看到寺中的僧侶們生活條件如此簡陋,便湊錢請施工隊伍來修繕寺院。

寺廟中的方丈指派門下的大弟子來組織修繕工作,然而,就在工人們準備就緒時,方丈卻突然叫住弟子,對他說:

“你現在先去磨刀,記住一定要磨好了。”

當時工人們在等待開工,可是師傅的命令又不能違背,所以弟子只能先去磨刀。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

 

弟子三下五除二便將刀磨好,急忙跑去向方丈禀報。

誰知方丈卻絲毫不著急,還說要檢查一下磨好的刀。

弟子將刀交給方丈後,方丈只看了一眼便說:

“這把刀,你只磨了中間,兩邊都沒有磨到。看來磨刀時內心非常急躁,所以才會用力不均。”

說罷,方丈便吩咐弟子再去重新磨一次刀。

弟子雖明白師父是在教誨自己,可是因為任務繁重,所以磨刀時,心中不免又急躁了起來。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