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親密的關係,越會做這一件無聊的小事

“你要看我和他的聊天記錄嗎?”
我把頭從牛肉麵裡抬起來,看著面前的小胡。
她眉毛擠在一塊兒,看來真的不開心。
小胡是我認識的人中話最密的一個,就像一枚行走的喇叭,在姐妹群裡播報人間日常。
“園區的貓懷孕了,肚子橫出來。”
“雲好厚,像奶蓋。”
“隔壁同事換香水了,很好聞啊!”
最近小胡戀愛了,按照往日慣常,她的這些碎碎念,應該轉移給男友才對。
可這次,好像怎麼都沒法做到。
翻看他們的聊天記錄,幾乎都是“我到了”、“馬上下班”這樣的功能性話語,非常枯燥無趣。
愛“講廢話”的小胡,被困在這段“沒話說”的戀愛里,非常苦惱。
小胡很好奇:
戀愛中,“沒話聊”算是問題嗎?
該怎麼和伴侶“有話聊”呢?
01 說廢話,也是一種技能
“有話聊”的戀愛,是怎麼樣的?
之前去另一個朋友家吃飯,她和男友一起下廚。
兩人一個處理雞肉,一個準備配菜,做一道大盤雞。
他們在一起第五年了,還是說不完的話,從進廚房那一刻起,對話就像擰開了的水龍頭,流了出來。
仔細一聽:
“你看這個雞,身材是真的不錯,感覺舉過鐵。”
“哈哈哈,想起生物書上的金剛芭比。”
“茴香要不要放?八角、桂皮.......想起我媽做的紅燒肉了。”
“哈哈記得你說,小時候不吃飯,被你媽追著滿巷子跑。”
有一搭沒一搭的,全是“廢話”。
話語就像散落一地的彩色珠子,在廚房亂蹦,讓本來沉悶的勞動變得有趣起來。
簡簡單單做個菜,話題就可以延伸到很遠的地方,沒有邏輯,沒有目的,說話本身就是一種放鬆。
當時看著他們的背影,我都覺得特別幸福,不忍心打破。
加蘿爾弗來明在她的《沒話找話指南》中提到:
與就事論事的聊天相比,閒聊並不是為了滿足知識層面的需要,而是幫助建立一種“歸屬感”。
能講廢話的伴侶,給彼此構建了一種“什麼都能聊”的氛圍。
你會在什麼樣的人面前無話不說呢?必然是那個讓你感到安全的人。
小胡也試過和男友閒聊天,但每次都聊不下去,感覺兩個人之間隔了一層厚壁。
比如,小胡穿了一件橙色的衛衣,上面的印花很特別,她興高采烈地拍給男友,問好不好看。
對方的回答讓人直翻白眼:
“根據色彩搭配的理論,你皮膚偏黃;
穿同樣暖色的衣服會顯得更黃了,而且這件的飽和度太高。”
很明顯,男友並沒有聽懂小胡的需求——
穿新衣服,很開心,我希望和你一起分享這份開心,至於是不是真的好看,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本來想閒聊天,對方卻真的上綱上線。
閒聊更注重情緒的流動,“情感第一,話題第二”。
而小胡男友這種“就事論事”的回答方式,沒有對對方的情緒做出回應,
只是對內容本身做出應答,給人一種“和機器對話”的感覺。
不習慣說廢話的人,可能更加關注談話的內容層面,讀不懂氛圍和語境。
會不會聊“廢話”,關乎一個人的“應答性”(responsiveness)。
它指的是對別人表現出興趣、關注和支持的能力。
當一方興高采烈地說“快看看,好看嗎”時,有應答性的人,能結合場景做出判斷:
“她不是真的問我好不好看,是想讓我支持她的眼光,誇獎她呢。”
“應答”是一種理解、確認、關心:
我看到你的感受,在意你的感受,然後再作出回應。
02 沒話說,可能是不敢說
小胡被男友吸引的點是,很擅長深度交流,對專業領域的內容很有見地。
從能源革命聊到金融改革,一個人就能完成一整場談話。
熱戀時,小胡特別為之傾倒,每次宛如迷妹,眨巴著眼睛聽對方科普。
時間久了,就越來越不對勁:
對方只有在談到“有用”話題時,才有表達欲;
對於生活瑣事,則是吝嗇分享,整個戀愛很不接地氣。
後來,小胡跟男友回了一次家,在餐桌上,她漸漸理解了男友如今的狀態。
加上小胡,一共四個人吃飯。
大家都悶頭往嘴裡塞東西,整個客廳安靜地只聽鐘錶滴答聲。
後來,他父親發話了:
“最近,工作怎麼樣,和領導相處還好吧。”
男友“嗯嗯”了兩聲,“還那樣,沒什麼變化。”
輪到他母親問小胡:
“你現在是做什麼工作的,忙嗎?”
小胡嚥下一口紅燒肉,臉漲紅了,開始介紹起自己的職業。
整頓飯吃得嚴肅且乏味,與其說是聊天,不如說是信息蒐集,任何“沒用”的事情,都不會被提及。
想到自己家熱熱鬧鬧的餐桌,媽媽開心地分享新研發的菜品,爸爸回顧昨天的球賽,小胡不免替男友難過起來。
飯後,小胡拿出給他媽媽買的護膚品,卯足了精神,開開心心地介紹,這是多麼多麼好用。
結果得到的回應是:
“別花這些錢了,我看新聞上說,這些都是智商稅。”
“你們以後要一起過日子,這些就該省下來。”
小胡說,那一刻彷彿能夠想像,男友小的時候,也曾無數次想這樣和爸爸媽媽分享瑣事。
但被潑冷水的次數多了,“講廢話”的能力就漸漸被壓抑了。
久而久之,男友內化了父母的溝通模式,也只談“有用”的事。
吃什麼、玩什麼、看到了什麼,都屬於沒有意義的事情,感知力被逐漸壓抑。
原生家庭的交流習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長大以後的思維。
在只談論事實、想法,聚焦生存性話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並沒有掌握“閒聊”的遊戲規則。
也許有過分享欲,但長期收不到回應,或總是收到負面回應,會使得他們開啟“理智化”的防禦機制。
用長篇大論的思考內容,替代生活中細小的感受,理性的頭腦過於強大,以至於感性退居二線。
但閒聊,就是由一個個感受,一個個聯想組成的。
伴侶間的“廢話”,是分享欲的表現。
有時候,“廢話”甚至比深度聊天,更能真實反應人的秉性。
在發表長篇大論的觀點時,我們會下意識武裝自己,但通過聊“廢話”,營造一個更加輕鬆的氛圍,更容易展現真實的自己。
喜歡說廢話的人,一般安全感更高,更願意展露真實的自己,花了更少的時間自我防禦,也會有更多的能量用來關注別人。
03 好的關係,是可以說廢話
講廢話,是關係中的“小甜品”。
心理學研究發現:
一個人說的話,如果90%以上是廢話,他就會更快樂。
如果廢話不足50%,快樂感則不足。
廢話,指的是沒有指向性、目的性的語言,愛說廢話的人,更容易讓人想親近。
之前戀愛的時候我會發現,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最放鬆的時刻不是蒙頭大睡,而是和男友打電話。
告訴他今天中午的魚丸湯有多咸,新收到的鞋子有多喜歡,家裡的貓拉屎有多臭。
就這樣,讓一些廢話從腦子裡流出來,對方在那頭,或咯咯笑成一團,或將話題展開來去。
這就像一次心靈按摩,把褶皺了一天的情緒,一點一點撫平。
在關係裡,如何掌握和伴侶“講廢話”的能力呢?
這裡有一些小建議:
1)、調整認知:氛圍比內容重要
在一起久了會發現,70%的聊天都是閒聊。
當對方沒有表現出“詢問意見”、“探討問題”等需求時,聊天就可以不僅局限於內容。
對於閒聊來說,氛圍比內容更重要。
不在於說了什麼、準不准確,而在於氣氛怎麼樣,態度如何,節奏是否適當。
之前一段時間,我是無法理解閒聊的快樂的,當男友興沖衝打來電話,給我講:
“今天和球友一起擼串,隔壁看到有人放煙花......回去之前又買了上次的麵包。”
我會很不理解,問他:“你的重點是什麼。”
對方解釋道:
“沒有重點呀,就是單純很開心,想和你分享一下這種心情嘛。”
那之後我就知道,情緒也是交流的一部分。
閒聊,就是讓感受流動起來。
2)、廢話,也需要好好回應
不擅長說廢話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信念:
“雞毛蒜皮的事情,對方不會感冒的,顯得我很閒。”
因為未曾得到回應,所以也不敢表達這部分的自己,更不知道從何說起。
《沒話找話指南》中,提供了一個尋找話題的流程:錨定、表達、鼓勵
錨定: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引出中性話題。
表達:表達個人的看法。
鼓勵:鼓勵對方根據話題,做出提問。
比如說,熱戀時和另一半一起吃火鍋,手邊有個調料台,你可以說:
“太好了,坐這麼近,我要看看有沒有麻醬,你喜歡蘸什麼呀?”
根據周圍環境發出提問,既有一定的自我暴露,又引出對對方的好奇,話題自然可以流動起來。
3)、丟接球遊戲,把話題延續下去
“說廢話”不是單純的自我表達,而是兩個人共同玩一場丟接球遊戲。
也許剛開始,會在閒聊時顯得很焦慮,被“不知道聊什麼”所困擾。
那其實,可以先學著做一個好的提問者。
既然對有的話題不了解,可以試著“改變手電筒的方向”:
手電筒對準自己——對自我的感知過於強烈,為“不知說什麼”而焦慮。
手電筒對準對方——更少關注自己,對伴侶表示由衷的好奇,多提問,你的焦慮感就會減輕很多。
多說:“為什麼呢”,“誒你之前也這樣嗎?”,“之後發生了什麼?”。
當然前提是,能對對方生髮出真切的好奇,而不是糊弄式的敷衍。
寫在最後:
我們常常渴求“靈魂伴侶”,避免成為“酒肉情侶”。
可其實,兩者並不互斥,就像聊閒天和深度交流一樣,像是家常菜和大餐的區別。
伴侶間相處久了,也許會發現,比起在某個話題上可以深入探究,在日常瑣碎上的肆意侃談,才更符合日常。
講廢話,是將縹緲的“愛”、“喜歡”落地成“生活”。
多和伴侶說說廢話吧,告訴Ta:
我愛你靈魂的純粹,也愛你生活的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