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成長型思維

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成長型思維
value101 2023-02-03 檢舉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年輕人坐火車去旅行,途經一大片荒野時,窗外除了野草,就沒有其它景色了,乘客們都覺得百無聊賴。

可就是這時,火車忽然拐彎,車速也慢了下來,竟然有一座簡陋的房子突兀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大家都為之精神一振。

兩個年輕人中的一個人靈光一閃,覺得這是一個商機。

他指著房子對同伴說:“我們買下它吧,也許它能給我們帶來一筆橫財。”

 

另一個年輕人說:“你瘋了嗎?誰會買這樣的房子,要買你買吧,我天生沒有發橫財的命。”

那個年輕人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決定試一試。

他很快找到了房主,以3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房子。

接下來,他馬不停蹄地聯繫那些大品牌商,遊說他們在他的房子上安放廣告牌。

終於一家大公司被他說動,和他簽了三年的租賃合同,租金是18萬美元。

同樣的機遇出現在兩個人面前,一個人認為是發財的機會,並且及時抓住了它,另一個人卻認為是癡心妄想,白白地把機會錯失了。

 

究其實質,就是兩個人思維模式的不同造成的。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就曾將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即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可以創造自己的人生,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而很多事例證明: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他的人生更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人的思維模式被分為了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那麼它們具體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同樣考了50分的孩子,遭遇了不同思維類型的家長,他們的結局就不一樣。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家長,他會說:“完了,你沒救了,你怎麼學都是個學渣,天生不是學習的料。”

而有成長型思維的家長,會這樣說:“考試就是一種診斷測驗,你考了50分,說明還有50分的知識點需要重新學習和和改正,你改正以後就有了50分的進步了。

兩種思維方式造就了兩種思維格局:

前者給孩子貼上了“學渣”的固定標籤,讓孩子覺得怎麼努力都會無濟於事,從此不再相信努力的力量。

後者則教會孩子理性地對待一時成敗,相信只要繼續努力,一切皆可改變。

 

再舉個例子:

甲乙兩個人報名一起考駕照,結果科目二兩人考了四次,都沒有通過。

甲首先就放棄了,他說:“算了,我不考了,考這麼多次都沒有通過,說明我是不適合開車的。”

而乙卻認為:為什麼要放棄呢?不是還有機會嗎?前面失敗了,不代表最後的失敗,再努力一下,也許就成了呢。”

固定型的思維讓甲在失敗面前裹足不前了。

 

而成長型的思維卻讓乙不懼失敗,勇於嘗試,終獲成功。

歸結起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區別就在於: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和天賦是不變的,所以習慣把思維局限在一個狹窄的範圍,不願意去做那些與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

而成長型思維者,認為萬事萬物通過自己的參與都可以改變,因此,認為通過個人努力可以改變一切。

兩種思維模式,成就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多年前,有一位記者去偏遠地區採訪了一名放羊的孩子。

 

如下是他們的對話:

記者:“孩子,你為什麼要放羊啊?”

孩子:“放羊可以賣錢啊。”

記者:“那你放羊賺了錢以後,你要幹什麼呢?”

孩子:“掙了錢娶媳婦。”

記者:“娶了媳婦,以後呢?”

孩子:“生娃啊。”

記者:“生完娃以後呢?”

孩子:“讓他繼續放羊。”

 

一個人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也決定了他的人生結局。

就像一個人跳高,如果他只給自己定了1米的高度,那麼他的高度就只能限於1米了。

比如這個被採訪的放羊娃,他的固化的思維模式就是他的人生局限,也許會讓他未來的人生就被圈在那個小山村里了。

而如果換一種思維,人生就可能大不一樣了。

俞敏洪老師就曾講過一個新東方老師的故事:

這名老師剛到新東方時只找到了一份在教室收發耳機的工作。

但是他一邊收發耳機,一邊認真聽每一位老師上課。兩年後他的英語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並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很多教學技巧。

 

後來有一天他請求俞敏洪給他一次試講的機會,他想當授課的老師。

當時俞老師被嚇了一跳,並不相信他會有這種能力,但還是給了他一個試講的機會。

結果試講之後,俞老師發現這位老師的講課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

後來,這位老師成了新東方的名牌老師,最後還成為了新東方一所分校的校長。

是什麼提升了這位老師的人生維度呢?是他的成長型的思維。

成長型的思維促進了他的成長,也使他的人生視野變得更加遼闊。

人生就像滾雪球一樣,只有不斷地轉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跑道,然後把人生的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飽滿,從而收穫無限的可能。

 

有專家認為:思維模式並非天生,而是後天培養的結果。

一個人如果想要突破自己的局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就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成為成長型思維的人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學會推倒思維里的牆。

固定型思維的人之所以被自己所限,是因為有一面“思維里的牆“把自己禁錮住了。

這面牆便是一些固有的認知。

 

比如鄰居家的孩子小偉,總被大人誇,說他聰明。

這無形中就在孩子的腦中形成了固定型的思維。

結果孩子在學業上一遇到難題解不出來的時候,就很氣急敗壞,說自己腦子可能生病了,卻從來不從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上找原因。

一個“聰明”的標籤,就成了限制小偉進步的一堵“牆”。

如果不推倒這面“牆”,那麼小偉可能永遠都不懂努力的意義所在。

其次在行為上,要學會勇於嘗試,少說:“我不行”,多說:“我試一試”。

 

比如:

我們遇到困難時,總愛把“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到”“我很笨“等語句掛在嘴邊,用這種固定型的思維限制了自己。

但如果我們換成下面的說法呢:

把:“這個事我從來都沒做過,我不行。”換成:“這個事我是沒做過,不過,我可以試試。”

把“我從小到大都不會。”換成:“這個我現在還不會,但我可以學。”

把“我很笨,一定不能勝任這工作。”換成:“我對這個工作流程還不太熟悉,但我會盡力去做好它。”

多一份嘗試的勇氣和改變的決心,就多了一份成長蛻變的可能。

歸根結底,我們最應該相信的就是我們自己。

 

粥左羅說:人生所有美好的結果,都是靠你刻意行動得來的。

而思維決定了我們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優不優秀,是否有快速成長的能力,都是由我們的思維決定的。

決定我們能力上限的,永遠是成長型的思維。

只有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在人生不斷的各種挑戰中拓展自己的才能,發掘出自己的潛在力量,並最終收穫無憾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