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後最深的領悟:格局大了,你的事業就順了

先添柴,火爐才會燒起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工作中遇到芝麻綠豆大的事情,也會激起情緒上的波瀾;
事業上碰到一丁點壓力,就會感覺自己喘不過氣;
羨慕別人的高薪,但是又無法沉下心來做好眼前的事情。
於是渾渾噩噩,人生過半,只能眼見著生活如死水般一成不變……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概念,叫做“隧道視野”。
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處於隧道之中,視野自然被限制在狹窄的區域之內。
這個隧道,其實就是人的格局。
一個人若沒有格局,工作中看到的全是雞毛蒜皮;若沒有高度,生活中看到的全是問題。
格局大了,你的事業才能順了。
1
我有個表弟,三十多歲,之前一直在家門口做理髮師。
但是今年,他失業了。
前兩天去他家拜訪長輩,看見他躺在床上玩手機。
走過去沒聊幾句,他就開始唉聲嘆氣、抱怨不休:
“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買房買車了,只有我越混越差,到現在還一無所有!”
我委婉地問他為什麼會失業。
他吞吞吐吐了半天,但最後我還是聽明白了:
現在人越來越趕時髦,那些網紅髮型,他沒聽過沒學過,趕不上趟,客流量直線下降。
我又問他為什麼不去外面學習學習,好留住客戶。
他卻說:“客戶留不留得住,那是老闆的事,我只做自己分內的事。”
話說到這個份上,我只能悻悻地閉了嘴。
聽過一句話說:“你的未來如一張餅,餅能攤多大,並不是看你的技術有多好,而是取決於你的鍋有多大。”
這口鍋,就是你的格局。
很多人把工作只當成一份糊口的工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自以為是佔了便宜。
其實那些渾水摸魚的時間,都是給自己未來挖的坑。
自媒體博主@姜濤曾經參與過公司一個大項目。
由於項目涉及產品方面的內容,領導派了產品部的老張過去幫忙。
老張為人靈活,人緣也不錯。
但是他有個毛病:領導在的時候,就表現得很積極;領導一走開,工作就敷衍了事。
每次同事邀請他共同協作某個方案,他要么推三阻四,要么就是在意領導能不能看到。
等到項目結束,公司迎來了一次晉昇機會。
所有同事都得到了相應的漲薪,只有老張意外落選了。
原來老闆一直有留意老張的表現,並告知HR,這人格局不大,開除倒不至於,但是升職漲薪絕對沒有他的份。
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說:“格局,佈局,佈局。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個人如果能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做,追求更長遠的發展,那麼他就成功了一半。
而一個人若只計較自己的付出,覺得努力工作是便宜了老闆。
那麼這樣的人,目光短淺,注定走不長遠。
2
有人說,對待工作,這世上有三種人:
第一種是先知先覺的人;
第二種是後知後覺的人;
第三種是不知不覺的人。
不知不覺的人工作很辛苦,因為他不知為何工作。
他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渾渾噩噩虛度年華;
後知後覺的人僅僅把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每天汲汲營營奔波勞碌。
他感覺自己為了謀生疲於奔命,但生活卻沒能發生一絲改善;
但先知先覺的人不一樣,他是在為自己工作。
他把工作當作一種享受,而非聊以糊口的工具。
於是工作就會成為他生命成長中的一個契機、機遇,乃至成就他的一生。
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張一鳴,剛開始工作時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程師。
但短短一年的時間,他就做到了公司高管。
成功之後,很多人慕名前來採訪,問他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出這樣的成就。
張一鳴回答說,他在公司時,負責的只是技術崗位。
可是每次遇到產品的問題,他都會積極參與討論,從來不怕累不怕煩。
做完本職工作後,還會去看看同事的問題,盡量幫忙解決。
時間久了,各個部門的業務他都了然於心,所以成長飛快。
也正是憑藉著骨子裡的那股主動精神,張一鳴在工作中積累了源源不斷的經驗,為後來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鋪墊。
試想,如果張一鳴一開始想著上班就是為別人打工,他可能永遠只停留在工程師的崗位。
如果他只看到每個月到手的幾千塊,未來也不可能身家幾千億。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添柴”悖論。
一個人抱著柴火坐在寒冷的夜裡,衝著大火爐喊:“你什麼時候給我溫暖,我什麼時候給你添柴。”
殊不知,只有他先添柴,火爐才會燒起來。
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你不能只想著“我要什麼”,而是要思考“你要怎麼做”,你只有先付出,才能有回報。
如果你只是為了別人發的薪水打工,那麼工作時就只會計較抱怨;
如果你把工作當成事業來拼搏,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你自己說了算。
3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那麼如何提升我們在工作中的格局呢?
哲學家懷特海提出:“格局並非虛無縹緲的,而是由時間格局+空間格局+認知格局組成的思維容器。”
提升好這三種格局,你的事業就能邁向更高層次。
1. 增強時間格局
媒體人@成尚水在知乎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大概是幾年前,他在一家公司做HR,為公司招來了一個名校的畢業生。
小伙子機靈聰穎,辦事能力也很強。
就在所有人都覺得他會順利轉正的時候,沒想到他卻提出了辭職。
成尚水問他離職的原因。
沒想到小伙子說:“現在這份工作每個月只能掙4千塊錢,我有位親戚在老家電子廠上班,一個月能掙1萬多呢。”
他想到當下的工資這麼低,乾脆辭職回家進廠算了。
於是成尚水感慨地說:“人啊,不怕手裡一時沒錢,怕的是一輩子只盯著一畝三分地。
回電子廠上班,也許未來幾年薪資都不會發生改變。但如果他能夠在這個行業再堅持半年,薪資就會水漲船高,買房買車都指日可待。”
有句話說:“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
一個人如果只在乎眼前的得失,而缺乏眼界和洞察力,往往就會因小失大。
學會看到薪資背後的價值,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未來才會有無限的可能。
2. 拉開空間格局
看過一段話,印象深刻:
一粒石榴種子,放到花盆裡栽種,最多只能長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裡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裡栽種,卻能長到四五米高。
同樣是一粒石榴種子,最後決定它能長多高的,是種植面積的大小。
工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人在工作時,之所以不開心,就是因為習慣把自己禁錮在一方狹小的天地裡。
要么花時間計較和同事之間的口舌之紛,要么對著爛人爛事耿耿於懷。
其實當你跳出眼前的空間,用更廣闊的眼光看待當下。
你會發現,生活中的這些瑣事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一提。
與其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人事上糾結,不如好好精進自己,拉開自己和旁人在工作上的差距。
當你的能力足夠強,實力足夠硬,任何人的閒言碎語都不可能傷害到你。
3. 提升認知格局
很多時候,框住一個人的不是環境,也不是能力,而是認知水平。
電視劇《幸福到萬家》中,農民出身的王慶來帶著妻子何幸福一起進城打工。
夫妻倆都沒有文化和背景,只能從保安、清潔工等基層工作幹起。
何幸福不嫌工作低微,一步一步做起,她學法律、考駕照,很快就當上了律所的前台。
王慶來卻覺得給人打工太憋屈,還不如回家種地,並偏執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他。
結果,什麼工作也乾不好,和妻子的關係也弄得一團糟。
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一個人如果習慣困在低層次認知裡,就很難打破階層的限制。
只有隨勢而變,把探索當習慣,把前進當常態,才能打破現有的局,看到更大的世界。
4
哲學家尼采把人的精神分成三種:駱駝、獅子和嬰兒。
駱駝只會忍辱負重,被動地工作,日復一日麻木地生活。
獅子卻懂得把被動變成主動,努力去創造、去爭取、去超越。
如果你只是像駱駝一樣,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時間就會被無情地消耗掉。
而當你像獅子一樣,不斷提升自己,擴大格局,你的事業就能如嬰兒般,迎來新的希望。
格局大了,你的人生,才能攀上新的巔峰。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