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自己的生活出路

01
以往的時代,可能拼的是信息差,商戶與顧客之間存在著大量的信息差從而讓消費者處於劣勢。
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在大數據的推動下,這樣的信息差越來越顯得透明,依靠信息差實現人生財富的方式慢慢就佔據了下風。
張一鳴說: “最近越來越覺得,其實對事情的認知是最關鍵的,你對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競爭力,因為理論上其他的生產要素都可以構建,要拿多少錢、拿誰的錢,要招什麼樣的人、這個人在哪裡、他有什麼特質,那麼應該怎樣的人配合在一起,所以你對這個事情的認知越深刻,你就越要競爭力。”
面對同樣的信息,每個人的處理與分析能力往往也是不同的,智者遠見於未萌,明者遠見於未形,有的人只看到冰山一角,而有的人卻能窺探事情的全貌,不一樣的認知水平決定了彼此之間的巨大差異。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自己的生活出路。
02
我們之所以三番五次的提及認知這個東西,就在於他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
這個世界是複雜多變的,很多生活的真相往往並不是清晰和明朗,若是缺乏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深度思考的水平,在生活遇到接二連三的麻煩與陷阱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
最近在老家的經歷也多了一層對於認知的看法,在家裡的街道上,同樣是有幾家賣油條的,一家的油條即便大一些但生意稀稀落落,而另一家卻供不應求,當我們細細品嚐的時候經過對比才發現這家的油條在吃起來的時候口感不錯、酥酥嫩嫩、吃起來也有嚼勁,就這樣吃這家油條的回頭客也絡繹不絕,甚至十里八村的都趕過來嚐一嘗。
這不禁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當你在做一門生意的時候,尤其是小吃,發現了問題如果不及時的糾正與整改,提升自己的工藝水平,提高產品的質量,你是永遠競爭不過別人的。
一個人的認知,就是這麼重要,當自己的認知出現了問題,麻煩也會一個接著一個。
03
常言說: “認知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很多事情並不只是擁有一個答案,生活的多樣性也在要求我們要善於多項思維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自己拼盡全力才能得到的東西,別人卻能輕而易舉之間獲得。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能力,而是認知層次。
而認知層次較低的人,往往很難過好這一生。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底層邏輯,其中就講到一個生活的理念,誰付出的代價高就是誰的錯,我們每天在生活中總是帶著成本前行的,有時候遇到“垃圾人、垃圾事”選擇躲開甚至退讓就是一種明智的人生活法,若是選擇據理力爭甚至大打出手不但會影響我們在法律與素質上的評價,也是無形當中耗盡我們的精力耽誤我們太多的事情。
許多人在生活中並沒有這樣的意識與認知,於是自身也就一個麻煩接著一個麻煩,累心累力生活的質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04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永遠是固有認知。
於是我們也曾聽到一種說法:“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往往就是過早的認知閉環。”
這個世界是一個不斷開放的世界,在我們的身外永遠充滿著太多未知以及變化的東西,沒有高層次的認知水平即便對一些簡單的陷阱和圈套往往都不一定能夠窺探清楚。
就像心理學上的管窺效應: “當一個人的眼睛,只能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那麼他就只能看到管子裡面的東西。”
一個人的固有認知,就如同這根管子,唯有打破它,我們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在一定的時間段兒學會沉澱自己,把自己歸零,帶著重新學習的心態提升自己,當你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認知,對規律有了更多的把控和認識,生活往往也會回饋於你許多。
人這一生,終究都要為自己的認知而買單,你的認知水平於是也就決定了你的生存狀態。
05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就是認知差,認知層次不同,結局就會千差萬別。
《教父》中的那句經典台詞說道: “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命運注定截然不同。”
當我們看過天道這部電視劇之後,要想改變和把控自己的命運,更應該向肖亞文一樣,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放棄接觸每一個優秀人物的機會。
她曾評價丁元英說道: “認識這個人就是開了一扇窗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能讓你思考、覺悟,這已經夠了。其它還有很多,比如機會、幫助,我不確定。這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這個人很重要。”
大量的閱讀以及大量的實踐才能不斷地突破我們自己,人這一生既要爭取入局的機會,更要有破局的能力,於是一個人成長的本質,就是認知升級。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自己的生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