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是姿態

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是姿態
value101 2022-12-06 檢舉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寫過這樣一句話: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我們無論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孤獨都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人生本就是獨自趕路的旅程,越往前走,身邊的人就越來越少,最終只剩下自己。

對每個人而言,孤獨是必經的修行,也是與自我相處的方式。

活得孤獨是常態,而享受孤獨,是人生最好的姿態。

 

1

人生在世,沒有誰不孤獨。

作家李銀河說:“人是孤身一人來到世上的,也將孤身一人面對死亡。”

人總是走著走著就發現,自己早已活成了一座孤島。

看過畫家林風眠的傳記。

林風眠出生在一個貧困山村里,因為先天體弱,父親差點就將他丟棄在山里。

母親拼命搶了過來,才保住他一條命。

7歲那年,最愛他的母親,因違反族規,被族人賣掉,從此不知下落。

這讓他變得內向孤僻,平時喜歡一個人呆著,一遍遍描摹書上的圖畫。

中學畢業後,林風眠去德國留學,邂逅了大學生羅達。

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就結了婚,並懷上孩子。

 

但不幸的是,羅拉分娩後,因為染上產褥熱而撒手人寰。

更讓他無法接受的是,他剛出世的孩子,沒多久竟也夭折而亡。

剛剛成家的林風眠,轉眼間又孑然一身。

1924年,受蔡元培邀請,林風眠回到國內。

後半生他教過書,坐過牢,漂泊各地,晚年獨自定居香港,直至逝世。

回望過去,孤獨二字貫穿了林風眠的一生。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隨著成長,越往後越發現:

依賴自己的人越來越多,可自己能依賴的,卻越來越少。

曾經以為無所不能的父母,不知何時頭上已生出了白髮。

曾經無話不說的朋友,如今連發個消息都怕是打擾。

 

明明滿腹的心酸,卻沒處傾訴;常常滿身的傷痕,卻無人安慰。

作家劉亮程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裡,孤獨地過冬。”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尋找溫暖慰藉,而是漸漸明白,孤獨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態。

能陪你一程的人很多,但卻少有人能陪你從起點走到終點。

人活著,身後是孤獨的陰影,身前是通向墳墓的台階。

有些孤單你逃不開,有些落寞你也躲不掉。

我們終究要一個人嚐遍所有孤獨,在無人問津的日子裡踽踽獨行。

 

2

越是逃避孤獨,越會被孤獨折磨。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所說:

 

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很多人為了避免孤獨,強迫自己合群,最終卻陷入更深的孤寂。

在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中,主人公維特從小智商超群,擁有過人的鋼琴天賦。

這讓他成了同齡人眼中的異類,備受排擠。

時間長了,他感到非常孤獨。

為了能夠融入集體,後來他便假裝摔壞腦子,失去了彈鋼琴的能力。

如此一來,他終於被大家接納,成為了受歡迎的人。

可這樣的偽裝,卻沒有給他帶來快樂。

熱愛鋼琴的他,為了迎合同學,開始去聽他不喜歡的搖滾樂;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