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沒用”的事,才能讓你活得像一個人

多做“沒用”的事,才能讓你活得像一個人
value101 2022-12-05 檢舉

 

近幾年,我陸陸續續跟不少人聊天,發現大家有一種集體焦慮感——我的價值在哪裡?

 

無論是名校畢業、在大廠混得風生水起的工程師;

 

還是每天奔波大型活動,認識很多名人的文娛從業人士;

 

亦或是曾在教育行業賺得如魚得水的培訓講師們。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學業職業都選擇符合社會期待,收入也可觀;

 

但特別焦慮,找不到持續生活和工作的意義。

 

他們尤其糾結:

 

再熬幾年,也買不了房子,要不要乾脆回老家?

 

工資還行,但沒突破了,要不要試試新的工作?

 

實際上,無論怎麼選擇,他們都緩解不了痛苦。

 

這是因為,他們的選擇裡,充滿了「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的痛苦:去人性

 

哲學家韋伯這樣描述“工具理性” :

 

人們在行動的時候,只關注功利的目的,純粹的高效率,而漠視人本身的精神價值。

 

萬維鋼老師曾寫過一個案例:

 

假設墨西哥的色情從業人員,是理性的經濟學家,她們應該如何做出選擇——

 

如果要求嫖客戴避孕套,收入會少,但會安全一些;

 

如果不戴,可以增加收入。

 

後者的問題,當然在於增加性工作者患艾滋病的風險。

 

但理性分析的結果是:

 

在人群當中,攜帶艾滋病病毒的人其實很少,而且在單次性行為中,傳播病毒的機率也比較低。

 

就算會因此患病,但經過折算,性工作者每損失1年的壽命,所帶來的「收益」也多達5萬美元(32萬人民幣)。

 

經過計算後,他認為,選擇戴套,是不理性的:

 

性工作者不應該為了百分之零點幾的患病風險,而拒絕豐厚的回報。

 

站在“理性” 的角度,我的確無法反駁。

 

但作為人,我內心樸實的想法就3個字:沒人性

 

這種矛盾,跟我們當下所面臨的人生選擇,本質上是一樣的——

 

當一個人過於依賴工具理性,就會忘記自己的人性。

 

而最終導致的結果,往往是:

 

人會覺得自己做的選擇都是最優的,同時卻又非常痛苦。

 

這是一種被“去人性” 的痛苦。

 

譬如一些年輕人進大廠,並不一定是「我想」做程序開發、做遊戲;

 

很多人盯著的,是那「超同齡人的收入」,以及一張「大廠鍍金證書」。

 

我怎麼想的不重要了,我的皮膚、眼睛、腰椎、肩膀的疼痛也不重要。

 

因為現在我這個年紀能有這樣的機會,這樣的回報,是我能獲得的最高、最有性價比的。

 

又譬如馬雲曾說的“互聯網公司是年輕人的福報”  ——

 

因為他們可以通過充分犧牲自己的青春,換取巨額的收入。

 

這些都是“去人性” 的過程。

 

卻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真實想法,更是當今職場的真實寫照。

 

在工具理性的加持下,很多人確信自己做的是「最優選擇」;

 

然後優先忽略掉「無法換錢」的情緒感受、自我價值等等。

 

長此以往,人會在這樣一種持續的精神忽視之中,或爆發或耗竭。

 

當然,這並不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很多時候,是外部環境想要這樣塑造一個人,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了塑造。

 

所謂的最優解,也是一場計算或是合謀。

 

 

工具理性,並不聰明

 

無論是企業還是人,選擇工具理性的初衷,是希望獲得最大利益。

 

但遺憾的是:長期來講,這並不“賺” 。

 

工具理性的概念,很貼合當前日益擴大化的資本社會——一切都可金錢化、效率化。

 

但往往會像資本主義那樣陷入一個困境:短視

 

過分追求局部最優,而無法兼顧長期的持續發展。

 

我先講兩個故事。

 

福特公司在70年代出產過一款汽車,有個致命的設計缺陷,會在車禍中增加司機的死亡率。

 

但管理者發現問題後,首先做的不是全面召回車輛,而是找精算師計算:

 

究竟撞死人了被索賠的成本大,還是召回的成本高?

 

結果發現,召回的成本更高。

 

於是,他們決定不召回,並且確實在當時省下了一筆高額成本。

 

但最後東窗事發——福特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客戶的信任。

 

並且,這個事件被寫入教科書,全世界都知道了這個大醜聞。

 

不僅企業,個人也是如此。

 

我一位朋友,在教育行業工作多年。

 

然而,他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一直都想做一名職業編劇。

 

但如果此時換行業,他就要失去總監級別的待遇,接受不了薪酬和地位的驟降,他遲遲沒有更換行業。

 

結果時間久了,他再沒有衝勁往上爬了,薪酬也很久沒漲過。

 

並且,因為時常糾結要不要離職,內心衝突劇烈,壓力之下,他總是被動消費和暴食,還因為看病花掉了不少存款。

 

錢沒存下多少,留下的是職場倦怠和軀體疾病。

 

今年教育行業全面崩塌,我以為總算機會來了,但他灰心喪氣,對創作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熱情。

 

人到中年,內心沒有支點,痛苦不已。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