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讓人越活越清醒的真相,句句戳心

是什麼讓你變得越來越靈活、越有力量感?
又是什麼讓你活得越來越畏縮、越封閉?
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崙老師總結的10句精華,關於人生——
人在3歲前,需要形成的3種能力;
人際關係的最高境界;
每個人身上都具備的兩種力量……
句句精彩戳心,一起來看看吧
01.
人在3歲前,需要形成3種能力。
這是我們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的支柱和保障。
1、好好吃飯的能力。
很多人年齡很大了,但仍不會好好吃飯。
例如,工作忙忽略吃飯,或暴飲暴食。
這可能和早期餵飯人不耐煩的態度有關。
例如,有些人在家裡總是吃不慣或吃不飽,更喜歡去餐廳吃飯。
這可能是因為,在家裡飯桌上,他們從未體驗過受歡迎的感覺,而在餐廳,能像貴賓一樣受重視。
2、好好睡覺的能力。
睡覺的質量,和早年被哄睡的體驗有關。
很多不能好好入睡的人,晚上在不斷地刷手機,像皇帝批閱奏章一樣參與到這個世界。
滿足自己參與感非常重要,但在潛意識裡,他們是在等待有個人來哄自己入睡。
3、接納自己的身體。
很多人已經成年了,還不認為身體是自己的。
比如,“有一種冷,是我媽覺得我冷”。
這意味著,他們還沒從父母那裡,拿回自己身體的掌控權。
比如,有些人會瘋狂地整容或健身。
這意味著,他們從不相信自己的身體。
而不接納自己身體的人,身體很容易出問題。
02.
有一類人,在關係中往往會有一種矛盾:
他舒服了,別人就不舒服;
他讓別人舒服了,他就不舒服。
換句話說就是:
他要么完全做自己,要么完全討好迎合別人;
和別人的關係不能處於一種平衡妥協的狀態。
而人際關係的最高境界是雙贏:
你舒服我也舒服;
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
我也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但這一類人,很難做到雙贏或多贏,只能是損人利己或損己利人的狀態。
03.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打兩種架。
一種是只跟別人打,不跟自己打,
這種人都在監獄裡;
一種是只跟自己打,不跟別人打,
這種人都在精神科。
這其實是人在面對沖突時的兩個極端。
一個是,總把衝突外化到外界,從不向內歸因。
這很危險,因為社會不是圍著一個人轉的,所以他們很難適應社會的狀態。
另一個是,總是向內歸因,從不向外表達自己的不滿。
所有痛苦都壓抑著,不通過語言表達,身體承擔到一定程度,器官就會出問題。
04.
人活著,有三種感覺特別重要:
1、控制感。
主要分為被動控制和主動控制。
一是被動控制。比如:
我們在呼吸,我們的心跳,由身體去管理,而不需要我們的意識。
二是主動控制。比如:
我們每天的生活該怎麼安排?
在不同的關係裡面我們要投放什麼、要獲得什麼?
通過主動控制,我們可以去區分現實與幻想。
這是最基本的一種控制感。
2、連接感。
我們要跟別人連接——
我們要有能力體會別人的情緒;
同時也要有能力讓別人體會我們的情緒;
只有這樣,人和之間交流時,情緒才能夠流動,才能夠讓人覺得自己是活著的。
3、意義感。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做的每件事,都希望知道它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一方面,我們需要權威賦予我們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這一生,都渴望能越來越獨立地找到專屬自己的意義。
有的人孤獨,是因為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滿足控制感,而失去了後面兩種感覺。
比如,滿足物質的需要,活得特別現實,但無法和人建立深度關係。
也因此,無法體察別人的感受,也無法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感受。
這樣孤獨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喜歡、也很難獲得自己是可愛的感覺。
05.
有一類人,在建立關係時會想很多。
會想怎麼跟別人建立關係,怎麼對別人好,也會想別人應該怎麼對我們好.
這種想像一旦過多了,就會形成封閉性的自戀,從而產生一種優越感。
所以,無論一個人多謙卑,但只要他帶著過多想像進入關係,對方就會有一種壓迫感。
06.
孤獨感,分為4個緯度:
1、身體孤獨
人在兩歲半到三歲半時,就開始有了“自我”:
身體上的自我——照鏡子時,會跳舞,開始有身體的協調性。
人格上的自我——玩玩具時,會喃喃自語,開始使用“我”這個概念。
關係上的自我——被餵飯時,會跑來跑去,決定要在哪吃飯,開始有領地意識。
這意味著和重要養育者間開始產生分離,從而體驗到孤獨感。
2、環境孤獨
社會的發展,讓人對電子產品的了解,遠超過對身邊人的了解。
從而導致我們和環境間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匱乏。
這使人與人之間有了很大的物理距離,使我們只有一個人活著的感覺。
3、認知孤獨
從未被別人很好理解過的人,最容易陷入認知孤獨。
他們的觀點,經常是閉門造車的產物,而不是在關係中和其他人碰撞出來的。
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表達,能夠被其他人所理解。
這導致他們表達自己時,就像循環的rap,很難和人產生真正的交流。
4、人際孤獨
不會察言觀色的人,最容易陷入人際孤獨。
因為他們在關係中,經常只管自己舒服,不管對方的感受。
所以身邊的人,很難和他們交心,也從不把他們當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去依賴。
07.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賦能,
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裡。
因為,
我們生命中都有高光時刻,
否則我們活不到現在。
而這些高光時刻,是永遠都在的。
它們只會隨著時間增多,成為永恆。
08.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面對自己內在兩個很重要的部分:
一是硬的部分,稱之為“力”:
耐受力、理性邏輯、做事的基本能力等;
二是軟的部分,稱之為“心”:
情緒、情感、熱愛等。
這些柔軟的部分,非常考驗人格水平。
很多人擅長或是一直在面對的,都是自己身上硬的東西,但非常恐懼面對身上柔軟的部分。
比如,很多學生,每天像戰士一樣,完成上課、吃飯、下課、寫作業這些事。
但每當學習或關係中遇到一些挫折,要面對自己身上柔軟的東西時,卻非常無力。
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匱乏的感覺。
柔軟的部分,就像我們內心世界的無人區一樣,需要住進去人,需要裡面有人煙。
否則,就會陷入總是孤獨的狀態。
09.
弗洛伊德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種力量:
一種力量稱為生本能,能讓我們每天都活得更充實,都可以超越自己一點;
另一種力量稱為死本能,會讓我們不斷地批評攻擊自己,不斷地挫敗自己。
因此,我們的人生會有兩部分:
一是我們在享受生活的激情、關係的熱情和人生的充盈等;
二是我們在忍受生活的沮喪、關係的無力和人生的失敗等。
這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有兩個大主題:
享受和忍受。
而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過渡,那就是審美。
因為美的標準是變化的,所以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就帶著一個機會——
生本能中,有一部分會被轉化為死本能,我們會感受到生命中深刻的感覺;
死本能中,有一部分會被轉化為生本能,我們會擁有生活中的力量感和希望感。
10.
讓家裡老人活得舒適的3個Tips:
1、讓他們感到被需要。
因為能滿足別人的願望,他們便有了更多的動力去保持身體健康。
2、和他們的關係要有點張力,有一點點摩擦。
因為衝突能讓他們有攻擊性,憤怒的體驗能讓他們的腎上腺素上升。
這對他們的內分泌循環是一種鍛煉。
當然,關係的張力不能搞太大,否則會起反作用。
3、讓他們能講述自己的回憶。
在現實中,問70歲後的老人“冷不冷”、“餓不餓”,他們很難回答。
因為他們的腦子全被過去的回憶塞滿了,很少有這些實際的感覺。
讓他們講述回憶後,他們就能慢慢地釋放這些回憶,和現實產生更多的連接。
我們也就能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