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好好做飯

討好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好好做飯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總有些事情會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有時候它可能是某場災難。

 

中國古代哲學裡總說福禍相依,陰陽相生。

 

我跟食物關係的轉折點,也發生在這樣的時刻。

 

2020年的春節,一場疫情以所有人都無法預料的迅猛之勢蔓延。

 

那一年我留在了北京過年,沒想到,我的“做飯生涯” 也這樣開始了。

 

最開始做飯,僅僅是出於對外賣的擔憂和對被傳染新冠的恐懼。

 

慢慢地,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不得不開始研究怎麼做會更好吃。

 

在2021年的一整年裡,我幾乎沒怎麼點過外賣。

 

有趣的是,這一年我瘦了14斤。

 

曾經我花重金去健身房找私教,費盡心思減重都沒實現的目標,竟在做飯的過程中水到渠成了。

 

更重要的是,我從沒有餓到自己,每頓飯吃得很滿足。

 

今天呢,我想藉著自己的體驗,跟大家分享做飯的心理意義。

 

 

跟食物連接

再跟身體連接

 

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在漸漸遠離與身體的連接。

 

我在諮詢中,也會問到來訪者此時此刻的身體感受。

 

目的是讓他們身體想要表達的話,有機會說出來,被自己聽到。

 

但往往,來訪者不太能說出自己身體的感受。

 

或者是當我問到的時候,他們才第一次注意到自己身體某個部位有強烈的感受。

 

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要活得生動、完整、有血有肉,就需要好好活在身體裡。

 

而吃,是跟身體連接的重要方式。

 

做飯的過程,首先體驗到的,是跟食物的連接。

 

在你準備食材的過程中,每一個食材都是鮮活的,有它們本來的樣子。

 

在你洗淨,去皮,切塊等一系列過程中,你一點點見證它們的變化。

 

然後在鍋裡,你又開始見證它們在加熱下,在各種調料的加盟中,跟彼此發生的化學反應,最終才呈現出“一道菜” 的模樣。

 

所以當你最終吃到嘴裡的時候,你知道它們都來自哪裡,你知道它們最開始的模樣。

 

它們不是那麼“不費吹灰之力” 就來到你這裡,所以你也有了更多的對它們的珍視和欣賞。

 

這種珍視,是一種看待食物的新眼光。

 

在物資如此豐富,甚至過剩的今天,我們反而很難去珍惜任何美好的東西。

 

因為太容易得到,或者如此尋常。

 

而忘記了它們其實也經歷了春夏秋冬,經歷了破土而出,經歷了風霜雨雪;

 

經歷了大地和天空的給予,經歷了很多人的耕耘,和最後你雙手的創造,最終才成了你眼前的模樣。

 

哪怕無法經歷之前的所有過程,這最後一道由你自主發揮的工序,也加深了你跟食物的連接。

 

再回到跟身體的連接。

 

我其實也在思考,為什麼做飯時,自己的體重會自然而然地降下來,而從前那麼努力想要它改變,反而收效甚微?

 

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減重,而是當我們能好好聽到身體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然後給予及時的回應,那麼,我們身體就會自己調整到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

 

我們和身體不是割裂的、對抗的,而是合作的、彼此支持的關係。

 

一個有趣的變化就是,從前我點外賣的時候,是必須一邊看劇一邊吃的。

 

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忍不住多吃。

 

但自己做飯了之後,很多時候吃飯並不需要看劇,我已經改成了聽音樂,有時候可能連音樂也不需要了。

 

當你只是在認真吃飯的時候,你自然更能體會到,吃多少對你的胃來說是合適的。

 

 

做飯產生「自主感」

“我有能力照顧自己”

 

我一直還算是比較獨立的人,但我一度非常抗拒去廚房。

 

這可能也跟我的家庭文化有關。

 

我還是生活在一個比較傳統的家庭裡,爸爸做工程師,媽媽在我初中的時候選擇了成為家庭主婦。

 

現在大家都知道,“家庭主婦” 是最高危的職業,但幸好我爸是一個單純的人,工資都乖乖交給我媽。

 

儘管如此,家庭主婦的生活也充滿了沉悶,甚至是很低的價值感——

 

一日三餐都要為家人準備好,做好了不會有人誇獎,也不會有經濟回報,但做不好一定有人會不滿意。

 

所以我媽從小就教育我:

 

不要進廚房!你不需要學會做飯。

 

如果你會做了,那麼以後乾活的就是你。

 

如果你不會做,別人就會來做!

 

後來我才發現,不只是女孩子,很多男孩子的媽媽們,也都是這麼教育他們的。

 

我非常能理解母親們的心情:

 

自己做了一輩子無償且不被認可的工作,也由此產生了那麼多從未被聽到的委屈,只是不願意自己的下一代再重複這樣的命運罷了。

 

但後來我自己開始做飯之後,發現做飯本身是一件讓人身心愉悅的事情。

 

讓人不愉快的,不是做飯,而是做飯給那些不懂得欣賞,還會挑毛病,並且不懂得分擔家務的人。

 

多數想要遠離廚房的女性們,並不是真的不喜歡做飯;

 

而是想要遠離幾千年的父權文化對女性在刻板印象(廚房是女人的地盤),和對於女性勞動的壓榨。

 

跟前男友在一起的某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很不想做飯,當然他也表達自己肯定不會做飯,於是我們就吃了很久的外賣。

 

後來我終於理解了自己不想做飯的心情:

 

因為就算我做了飯,他也不會主動去刷碗,所有這些勞動都變成了自己一個人的無償服務。

 

久而久之,每次想到做飯的時候,就會有情緒。

 

但在分手之後,為自己做飯,又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

 

做飯帶來的愉悅之一,就是你有一種力量感,一種對生活的自主和掌控感。

 

這種感受很原始,並且是最容易入手的。

 

我給很多人的印像是很生動,很有活力很自由,似乎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沮喪。

 

他們以為這是學了心理諮詢的緣故,但其實,心理諮詢師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罷了。

 

跟我的來訪者們一樣,我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對自己心懷慈悲,甚至有時候也會自我厭棄,自我評判,提不起精神去做事情。

 

現在,我恢復活力的小絕招之一,就是:

 

當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自己的時候,我知道我需要更努力去照顧自己了。

 

當我渴望被愛的時候,我會首先想到對自己表達愛。

 

而我表達愛的方式,不是消費主義洗腦的口號“買買買” ,也不是去奢華餐館吃一頓大餐……

 

而是在頹廢中起身,走向廚房。

 

甚至不需要刻意找什麼菜譜,僅僅是看看冰箱裡還有什麼食材,我可以做怎樣的組合。

 

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奇蹟一次次發生了:

 

我聽著音樂,哼著歌,然後在一刀刀,一塊塊,在蔥薑蒜中找回了活著的“味道” 和触感。

 

並且吃完一頓心滿意足的飯之後,收穫到了自己想要的力量。

 

那種力量包括最原始的,食物帶來的能量;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