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好好做飯

總有些事情會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有時候它可能是某場災難。
中國古代哲學裡總說福禍相依,陰陽相生。
我跟食物關係的轉折點,也發生在這樣的時刻。
2020年的春節,一場疫情以所有人都無法預料的迅猛之勢蔓延。
那一年我留在了北京過年,沒想到,我的“做飯生涯” 也這樣開始了。
最開始做飯,僅僅是出於對外賣的擔憂和對被傳染新冠的恐懼。
慢慢地,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不得不開始研究怎麼做會更好吃。
在2021年的一整年裡,我幾乎沒怎麼點過外賣。
有趣的是,這一年我瘦了14斤。
曾經我花重金去健身房找私教,費盡心思減重都沒實現的目標,竟在做飯的過程中水到渠成了。
更重要的是,我從沒有餓到自己,每頓飯吃得很滿足。
今天呢,我想藉著自己的體驗,跟大家分享做飯的心理意義。
跟食物連接
再跟身體連接
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在漸漸遠離與身體的連接。
我在諮詢中,也會問到來訪者此時此刻的身體感受。
目的是讓他們身體想要表達的話,有機會說出來,被自己聽到。
但往往,來訪者不太能說出自己身體的感受。
或者是當我問到的時候,他們才第一次注意到自己身體某個部位有強烈的感受。
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要活得生動、完整、有血有肉,就需要好好活在身體裡。
而吃,是跟身體連接的重要方式。
做飯的過程,首先體驗到的,是跟食物的連接。
在你準備食材的過程中,每一個食材都是鮮活的,有它們本來的樣子。
在你洗淨,去皮,切塊等一系列過程中,你一點點見證它們的變化。
然後在鍋裡,你又開始見證它們在加熱下,在各種調料的加盟中,跟彼此發生的化學反應,最終才呈現出“一道菜” 的模樣。
所以當你最終吃到嘴裡的時候,你知道它們都來自哪裡,你知道它們最開始的模樣。
它們不是那麼“不費吹灰之力” 就來到你這裡,所以你也有了更多的對它們的珍視和欣賞。
這種珍視,是一種看待食物的新眼光。
在物資如此豐富,甚至過剩的今天,我們反而很難去珍惜任何美好的東西。
因為太容易得到,或者如此尋常。
而忘記了它們其實也經歷了春夏秋冬,經歷了破土而出,經歷了風霜雨雪;
經歷了大地和天空的給予,經歷了很多人的耕耘,和最後你雙手的創造,最終才成了你眼前的模樣。
哪怕無法經歷之前的所有過程,這最後一道由你自主發揮的工序,也加深了你跟食物的連接。
再回到跟身體的連接。
我其實也在思考,為什麼做飯時,自己的體重會自然而然地降下來,而從前那麼努力想要它改變,反而收效甚微?
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減重,而是當我們能好好聽到身體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然後給予及時的回應,那麼,我們身體就會自己調整到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
我們和身體不是割裂的、對抗的,而是合作的、彼此支持的關係。
一個有趣的變化就是,從前我點外賣的時候,是必須一邊看劇一邊吃的。
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忍不住多吃。
但自己做飯了之後,很多時候吃飯並不需要看劇,我已經改成了聽音樂,有時候可能連音樂也不需要了。
當你只是在認真吃飯的時候,你自然更能體會到,吃多少對你的胃來說是合適的。
做飯產生「自主感」
“我有能力照顧自己”
我一直還算是比較獨立的人,但我一度非常抗拒去廚房。
這可能也跟我的家庭文化有關。
我還是生活在一個比較傳統的家庭裡,爸爸做工程師,媽媽在我初中的時候選擇了成為家庭主婦。
現在大家都知道,“家庭主婦” 是最高危的職業,但幸好我爸是一個單純的人,工資都乖乖交給我媽。
儘管如此,家庭主婦的生活也充滿了沉悶,甚至是很低的價值感——
一日三餐都要為家人準備好,做好了不會有人誇獎,也不會有經濟回報,但做不好一定有人會不滿意。
所以我媽從小就教育我:
不要進廚房!你不需要學會做飯。
如果你會做了,那麼以後乾活的就是你。
如果你不會做,別人就會來做!
後來我才發現,不只是女孩子,很多男孩子的媽媽們,也都是這麼教育他們的。
我非常能理解母親們的心情:
自己做了一輩子無償且不被認可的工作,也由此產生了那麼多從未被聽到的委屈,只是不願意自己的下一代再重複這樣的命運罷了。
但後來我自己開始做飯之後,發現做飯本身是一件讓人身心愉悅的事情。
讓人不愉快的,不是做飯,而是做飯給那些不懂得欣賞,還會挑毛病,並且不懂得分擔家務的人。
多數想要遠離廚房的女性們,並不是真的不喜歡做飯;
而是想要遠離幾千年的父權文化對女性在刻板印象(廚房是女人的地盤),和對於女性勞動的壓榨。
跟前男友在一起的某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很不想做飯,當然他也表達自己肯定不會做飯,於是我們就吃了很久的外賣。
後來我終於理解了自己不想做飯的心情:
因為就算我做了飯,他也不會主動去刷碗,所有這些勞動都變成了自己一個人的無償服務。
久而久之,每次想到做飯的時候,就會有情緒。
但在分手之後,為自己做飯,又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
做飯帶來的愉悅之一,就是你有一種力量感,一種對生活的自主和掌控感。
這種感受很原始,並且是最容易入手的。
我給很多人的印像是很生動,很有活力很自由,似乎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沮喪。
他們以為這是學了心理諮詢的緣故,但其實,心理諮詢師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罷了。
跟我的來訪者們一樣,我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對自己心懷慈悲,甚至有時候也會自我厭棄,自我評判,提不起精神去做事情。
現在,我恢復活力的小絕招之一,就是:
當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自己的時候,我知道我需要更努力去照顧自己了。
當我渴望被愛的時候,我會首先想到對自己表達愛。
而我表達愛的方式,不是消費主義洗腦的口號“買買買” ,也不是去奢華餐館吃一頓大餐……
而是在頹廢中起身,走向廚房。
甚至不需要刻意找什麼菜譜,僅僅是看看冰箱裡還有什麼食材,我可以做怎樣的組合。
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奇蹟一次次發生了:
我聽著音樂,哼著歌,然後在一刀刀,一塊塊,在蔥薑蒜中找回了活著的“味道” 和触感。
並且吃完一頓心滿意足的飯之後,收穫到了自己想要的力量。
那種力量包括最原始的,食物帶來的能量;
也包括在頹廢躊躇中能夠重新啟動自己,讓自己行動起來的力量,
還包括一種“我有能力照顧自己” 的牛逼感。
做飯這件小事,就成了一種最簡單的,找迴力量和愛的方式。
因此,我認為家長們無需擔心孩子學會了做飯,就變成了家庭中無償勞動的執行者和被壓榨剝削的人。
我們需要改變的恰恰是這種彼此對立,想要讓對方承擔無償勞動的思維方式。
關係中,如果兩個人都願意共同承擔這種無償的勞動;
甚至因為女性在懷孕和生產過程中承擔了太多身體和方方面面的痛楚和代價,男性因此願意承擔更多家務。
那麼做飯對於伴侶來說,就可以是一件相互照顧,一起合作的美好體驗。
我也期待著有一天家長可以跟自己的孩子們說:
去廚房吧,我來教你做飯!
我們一起做飯,互相照顧。
將來有一天你會和伴侶一起做飯,互相照顧。
做飯如做愛
“前戲”很重要
如果非要給做飯一個比喻的話,我會覺得它像是做愛的過程。
如果吃到嘴裡的那一刻是高潮,那麼之前所有的準備和烹飪過程都是“前戲”。
沒有前戲,高潮也很難發生。
這也是為什麼你吃到的外賣,很難真正產生滿足感。
甚至明明吃飽了,還是覺得少了點什麼的原因。
先說一點十八禁的話題。
從前不管是來訪者,還是我身邊的女性好友,都跟我抱怨過同一件事情:
自己的男友/老公急著“進入正題” ,前戲往往非常糊弄,甚至沒有前戲就想直接開始了。
這樣做的共同結果是:她們對於整個過程的體驗很不好,並且很可能感覺到疼。
久而久之,她們甚至還會被貼上“性冷淡” 的標籤。
因為當伴侶再次來求歡的時候,一想到又要忍受疼痛,她們往往會抗拒。
其實我的一個好奇是:
這些男性在急吼吼的“辦正事” 的過程中,自己會很享受嗎?
如果對方不愉悅,他們真的會僅僅“自己爽” 就可以了嗎?
我想大部分男性其實是重視對方感受的。
只是長久以來,文化對性表達的禁錮,造就了對性的偏見——
很多女性,因為對性的羞恥,很少表達出自己真正的需要,她們的伴侶也更傾向於認為女性在性活動中是被動的、接受的那一方;
而很多男性覺得溫柔的前戲,是一件有損男子氣概的事情,於是他們的伴侶認為,男的都很粗暴,不喜歡撫摸、接吻這種身體的交流……但事實是這樣嗎?
說這些,其實還是想回到做飯上。
如果說對性的偏見,為兩個人真正享受做愛的過程製造了重重障礙的話,那麼我們對於做飯的偏見也是如此。
現在性變得更為普通,一個人在交友軟件上可以輕易找到一個炮友,甚至兩個人都不需要互相有好感。
但弔詭的,在一個性更容易發生的時代,真正的做“愛” ,卻變得更加困難。
同樣,在一個食材遍地,物資無限豐盛的時代,吃東西很容易,但好好吃飯,真正享受食物卻變得更加困難。
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對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就像我們面對一個已經很熟悉的伴侶,覺得沒有慾望了一般。
我在學習諮詢的過程中,最受用的一句話之一是:
不管你見過來訪者多少次,
請把你們的每一次見面,當成是第一次,
帶著新的眼睛去看,新的耳朵去聽。
每一種食材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形狀處理,不同的火候,不同的調理和烹飪方式,和與其他食材的不同組合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味道和样貌。
或許每一次做菜,都可以換上這樣一雙新的眼睛,一個新的鼻子,帶著好奇去感受這次可以跟食材一起創造點什麼新東西。
從前我聽過一種說法:兩個年過七旬的伴侶,也許會比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更加享受跟彼此的性愛。
這樣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呢?
因為他們更溫柔,更體貼,更懂得彼此的需要,前戲和各種身體的撫摸也更加充分。
同樣,也許你跟食材的關係也可以如此。
隨著你對各種食物了解的加深,你更加懂得它們的天性,特質,更加知道哪些食材會跟你此時此刻的身體狀態更加契合。
那麼也許你和食物也會進入一種更美妙的“老夫老妻” 狀態:每一次都是新鮮,同時每一次都很安心舒適。
如果說今天我這篇文章有那麼一星半點的價值,我希望它可以邀請你重新回到跟食物的“愛戀” 中。
試著從“前戲” 開始,去了解食材,觸摸,感受,聞聞它們的味道,體會它們在你手裡的感覺。
認真看看它們的樣子,跟它們互動,尊重它們,愛惜它們,也感謝它們為我們提供的種種。
帶著一次次重新出發,用新的方式跟它們“調情” 的心情,走進廚房。
做飯禪
在做飯中,與“無用” 相處
這幾年我還在訓練自己的一件事情,就是學習“浪費時間” 。
就是去做那些看起來沒有用,或者不太有用,但自己非常想做、或者很喜歡的事情。
做飯就屬於那種有點用,但又“不太有用” 的事情。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讓我們活得更像一個機器。
周圍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朋友們,在工作日幾乎沒有任何個人的空間可言。
996都是小菜一碟,更有甚者,每天回到家都是晚上11點。
人的生活空間不斷被壓榨,不斷在瑣碎的事務中往復循環,就會漸漸失去活著的感覺。
這時候,你需要給自己創造新的空間,去呼吸,去感受你的存在。
而你的存在本身,是不需要“有用” 的。
當我們說“有用” 的時候,是對誰有用?
如果一個人僅僅活在“有用” 的狀態裡,那她就一直在回應別人的期待,而忘了去聆聽自己。
我不想否認“有用” 的價值,我們也都想做一個有用的人,但請尊重你“無用” 的部分,它們同樣重要。
那些你僅僅是好奇,僅僅是出於喜歡,或者有熱情而做的事情,請你保護好它們。
我覺得做飯就可以是這樣一件事情,而且它不是真的“沒有用” 。
當你可以慢下來,容許自己用一個小時去精心準備一道自己喜歡的菜時,
你就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可以呼吸,可以感受存在,可以不計較得失的時間和空間。
這個道理,就跟你和好朋友聊天是一樣的。
跟一位非常聊得來的好友聊天時,你不會問:我們聊天有什麼用?
同樣,你也不會問:我們聊天能有什麼產出和收穫?
你僅僅是很享受這個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對你來說就是最大的價值。
如果生活讓你喘不上氣,那麼請從照顧自己,慢下來,好好為自己做一頓飯開始吧!
在這個空間和時間裡做你最想做的,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去照顧自己。
最後,願我們在2022年,都可以好好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