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他尷尬的一生,我明白了:何為真正的“做自己”

看完他尷尬的一生,我明白了:何為真正的“做自己”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最近,我看了《國王的演講》。

 

影片由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從嚴重的「口吃症患者」,通過自我接納,一步步成長為「超級演說家」的故事。

 

聽起來,不過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勵志故事,對不對?

 

然而,在男主身上,我卻看到了一種可貴的「接納的自由」

 

在心理學上,我們常常講“接納”:

 

說“原生家庭”,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父母,

說“親密關係”,要學會“接納”自己的配偶,

說“親子關係”,要學會“接納”自己的孩子……

 

在某種程度上,接納周圍的人事物,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標誌。

 

但很多人在努力接納他人的同時,卻忘了一個更重要的前提:自我接納。

 

因而導致他們深陷內心衝突中——

 

一方面想努力迎合別人的期待,

另一方面當做不到時,又嚴厲苛責自己。

 

也許,我們這一生,都需要像喬治六世一樣,去完成某種和解,找到一種接納自己的自由:

 

知道自己無法總是符合期待,在接受外界標準的評價之前,建立“不否定自己”的防火牆。

 

 

“永遠對自己不滿意的國王”

 

喬治六世在未當上國王之前,名為約克郡公爵,是喬治五世的二王子。

 

他長相英俊,關心子民,在國事上能盡心盡力輔佐國王,是大家眼裡的好王子。

 

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口吃,每次做公眾演講時,都會結巴到說不出話,不斷冷場。

 

在國民、公爵夫人、公爵自己的心中,都有一個對公爵的期待和標準:

 

風度翩翩、

充滿鐵腕力量和主張、

演講時充滿正義和號召力……

 

而口吃,讓公爵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懷疑:

 

這不是人民想像中的公爵,

也不是我心中滿意的自己!

 

於是,為了改變口吃,重回完美的自己,他對自己實行起「簡單粗暴的改造」 ——

 

我要推翻和改變某個事實,讓它符合我和大家的期待。

 

為此,皇室到處尋覓醫生,嘗盡各種治療辦法:

 

靠吸食煙卷去鎮靜神經;

拼命練習放鬆喉部肌肉;

嘴含好幾顆彈珠去閱讀……

 

但絕望的是,每一次的不斷努力,都以失敗收場,公爵也感到越來越自卑、無力。

 

這造成的結果是:

 

他越強迫自己改變口吃,就越無法改變,陷入惡性循環中。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無法自我接納。

 

一旦看到自己的致命缺陷,讓自己無法達到外界的期待,我們都會有一股本能的能量:

 

“我怎麼是這樣?不,這不是我!”

“我要改變自己,達到我心中理想的樣子。”

 

然而,當一個人真正愛的是「理想的自己」,而不是「現在的自己」時,就意味著:

 

他根本無法正視現實,也不具備力量去改變自己。

 

換句話說,在面對自己的缺陷時,如若只是一心想去扳回一城,讓自己變得完美,變得符合世界的期待。

 

那麼,在這條路上,所有人都將面臨絕境。

 

 

理解自己,衝破困境

 

在求醫過程中,約克郡公爵遇到了語言訓練師羅格。

 

剛開始正式治療,羅格就敏銳地了解到:

 

表面上,喬治六世的問題是生理上的口吃;

但實際上,卻是內心深處的羞恥感。

 

這份羞恥感,源於他小時候被父親對待的方式。

 

公爵小時候是個左撇子,他的父親喬治五世為了糾正他,會經常懲罰他。

 

同樣的,為了他糾正膝蓋外翻的走路姿勢,公爵還被迫日夜戴著金屬夾板。

 

而為了讓他改掉口吃,父親會鼓勵哥哥嘲笑他,覺得這樣就能刺激他好好說話。

 

然而,通過懲罰、嘲笑的方式,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他的改變,但同時也會給他傳達一種深刻的感覺:

 

真實的我,是不被外界接納的。

 

這,就是喬治六世羞恥感的來源。

 

羅格知道,公爵的口吃,大多源於父親的高期待和哥哥更優秀的壓力。

 

因此,他開始鼓勵公爵走出父親和哥哥的限制。

 

甚至在老國王去世後,他還一再向公爵強調,你比你哥哥優秀,你可以去打破規矩,代替哥哥,坐上王位。

 

但公爵根本不敢、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件事,他既恐懼又憤怒地告訴羅格:

 

這就是謀逆!

我的父親是國王,我的哥哥也是國王,

你什麼都不算,我們的治療結束了!

 

但沒想到的是,哥哥不想被國家大事束縛,沒多久就選擇了退位,約克郡公爵真的當上了國王,成為了喬治六世。

 

對此,公爵惶恐大哭,他沒辦法接受口吃的自己,成為了一個國王,更別說當一個能做戰前動員演講的國王。

 

在第一次公開演講失敗的刺激,以及妻子的鼓勵下,喬治六世再次找到羅格。

 

面對喬治六世的恐懼和退縮,羅格告訴他:

 

您不必帶著他和您哥哥的陰影工作生活;

您不必像五歲時那樣害怕那些東西。

 

聽完這句話,國王陷入了沉思,在重新面對過去時,他理解了醫生的暗示:

 

你已經不是五歲了,可以不再用五歲的方式去反應;

你有一些舊的東西,但你還有選擇去建立新的東西。

 

因此,喬治六世開始嘗試跳出「兩極拉扯的困境」,進入到一個新的維度去解決問題。

 

這個維度叫「實事求是」,它包含著深刻「理解自己本質」的意思——

 

如果我們的思維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囹圄裡,必然會故步自封,形成痛苦;

 

只有回到此時此刻,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自己,衝破局限。

 

 

站在此刻,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說話”

 

走出舊模式,意味著要去建立新模式。

 

對於國王而言,建立新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要:

 

摒棄父親鑲嵌在他身上的羞恥感,接納真實的自己。

 

為此,羅格決定讓國王去尋找最適合自己、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來表達自我。

 

在訓練國王說話時,他開始加入更多的個性化處理方式:

 

把口吃變成語氣停頓、

用唱的方式代替講話、

用髒話去緩解結巴帶來的不悅等。

 

這讓喬治六世逐漸體驗到:

 

原來自己的生理特徵並不可恥,

原來真實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納的。

 

這時候,就來到了新模式的第二步:

 

用讚美、鼓勵、諷刺、挖苦等方法,讓喬治六世宣洩情緒。

 

甚至,在加冕儀式彩排時,羅格還坐上了國王的王位,以此激怒他:

 

憑什麼我不可以坐在這裡?

你又不想當國王。

我憑什麼浪費時間聽你說話?

 

喬治六世果然發怒了,他開始惡狠狠地回罵羅格:

 

因為我有向他人表達的權力!

我有我的聲音!

 

這是他第一次,如此流利地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也是他第一次,如此坦然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當一個人能夠用強有力的語氣說話,找到自己的節奏,他就開始慢慢獲得一種「掌控感」。

 

這時候,他就不再會輕易在意外界的看法,也不再會輕易逼迫自己按照外界的要求做事。

 

因此,在大主教質疑羅格的就醫資格,要求國王接受他安排的醫生時,國王十分硬氣地拒絕了他:

 

這是我自己的事;

在這種私人問題上,我會自己做決定。

 

如果說,有什麼能讓一個人最具有力量,那就是:

 

承認自己的真實情緒,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發表二戰戰前的動員演講時,羅格還特意做了兩件事:

 

一是把閃光燈關掉,免得讓國王覺得好像有雙邪惡的眼睛在盯著他;

 

二是告訴國王,以朋友的身份說給我听就好,搞砸了也沒關係。

 

這是在進一步幫助他重建內心對自己的掌控感,幫助他與世界達成和解:

 

你不需要在意周圍人的看法和期待,只需要對自己負責;

 

你可以把別人當作支持你的朋友,而不是當作嚴厲的父親。

 

最終,在羅格的幫助下,國王徹底走出了被父親懲罰的陰影,突破了限制,完成了這次情緒飽滿的戰前演講。

 

 

更改信念,我要成為自己的國王

 

資料顯示,喬治六世一輩子都沒有治好口吃。

 

但在與口吃共存的過程中,他的多次廣播,卻讓他成為了英國反法西斯的力量象徵。

 

喬治六世的故事,像一面被放大的鏡子,映射著我們許多人共同的影子。

 

這個世界就像一張已經運轉多年的大網絡,形成了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和標準。

 

而成年後的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要求自己:

 

迎合標準,把自己鑲嵌進這個世界,成為一個理想的自己。

 

表面上看,影片講述的是國王的故事,離我們很遙遠。

 

但實際上,它的背後卻包著了我們都需要的一種信念——

 

用一種「接納的自由」,來與世界標準抗衡,成為自己的國王。

 

客觀上看,人不是為統一標準而生的,我們難免會察覺到自己不符合世界的部分。

 

因此,在社會標準下,為了得到世界和他人的接納,我們很多人是這樣子的——

 

別人買房自己也要買,

別人考公務員自己也要考,

別人結婚自己也一定要結婚……

 

一旦發現自己做不到,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沒和世界一起轉起來,陷入無限的自卑和焦慮中。

 

但「接納的自由」,可以讓我們建立一種合理的心理秩序,止息得失帶來的糾結。

 

它既包含了一種放棄,也包含了一種和解。

 

放棄對自我完美的期待,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這對現實中的每個人來說,也許是最難的地方:

 

難道生活只能這樣子了嗎?

 

我和自己的缺陷和解了,

似乎自己就不會變得更好了啊!

 

但接納並不是停滯,反而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善意,少了很多自我批評。

 

這時候,我們便能從自我攻擊中騰出精力,去探索自己。

 

而且,人是成長的,隨著我們對生活的探索深入,走在自我意義的路上,接納自己這種感覺也會越來越自然。

 

那時候,我們對人生的評價,不只是“我有沒有和大家一樣”這一項標準了,而是有了更多自己個人文化的維度。

 

並且,根據自己內在選擇的東西,沒那麼容易被外在的標準推翻。

 

所以,對接納自己這件事,我們要保持開放和循序漸進的心態——

 

允許自己有一個過程去建立逐漸強大的個體,去以自洽的方式過這一生。

 

最後,你知道接納真正的定義是什麼嗎?

 

來自維基百科的解釋是,它的來源是拉丁語的acquiescence “得到安寧”,與“默許”的意思很接近。

 

接納的自由,正是有關如何在這個世間安放身心的一門學問。

 

默許你周圍的一切,坦然接受,

並且把自己作為一個平等所在,

不凌駕,不操控,如實地生活。

 

在我的心中,這是關於一個人真正的解脫。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