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他尷尬的一生,我明白了:何為真正的“做自己”

看完他尷尬的一生,我明白了:何為真正的“做自己”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最近,我看了《國王的演講》。

 

影片由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從嚴重的「口吃症患者」,通過自我接納,一步步成長為「超級演說家」的故事。

 

聽起來,不過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勵志故事,對不對?

 

然而,在男主身上,我卻看到了一種可貴的「接納的自由」

 

在心理學上,我們常常講“接納”:

 

說“原生家庭”,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父母,

說“親密關係”,要學會“接納”自己的配偶,

說“親子關係”,要學會“接納”自己的孩子……

 

在某種程度上,接納周圍的人事物,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標誌。

 

但很多人在努力接納他人的同時,卻忘了一個更重要的前提:自我接納。

 

因而導致他們深陷內心衝突中——

 

一方面想努力迎合別人的期待,

另一方面當做不到時,又嚴厲苛責自己。

 

也許,我們這一生,都需要像喬治六世一樣,去完成某種和解,找到一種接納自己的自由:

 

知道自己無法總是符合期待,在接受外界標準的評價之前,建立“不否定自己”的防火牆。

 

 

“永遠對自己不滿意的國王”

 

喬治六世在未當上國王之前,名為約克郡公爵,是喬治五世的二王子。

 

他長相英俊,關心子民,在國事上能盡心盡力輔佐國王,是大家眼裡的好王子。

 

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口吃,每次做公眾演講時,都會結巴到說不出話,不斷冷場。

 

在國民、公爵夫人、公爵自己的心中,都有一個對公爵的期待和標準:

 

風度翩翩、

充滿鐵腕力量和主張、

演講時充滿正義和號召力……

 

而口吃,讓公爵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懷疑:

 

這不是人民想像中的公爵,

也不是我心中滿意的自己!

 

於是,為了改變口吃,重回完美的自己,他對自己實行起「簡單粗暴的改造」  ——

 

我要推翻和改變某個事實,讓它符合我和大家的期待。

 

為此,皇室到處尋覓醫生,嘗盡各種治療辦法:

 

靠吸食煙卷去鎮靜神經;

拼命練習放鬆喉部肌肉;

嘴含好幾顆彈珠去閱讀……

 

但絕望的是,每一次的不斷努力,都以失敗收場,公爵也感到越來越自卑、無力。

 

這造成的結果是:

 

他越強迫自己改變口吃,就越無法改變,陷入惡性循環中。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無法自我接納。

 

一旦看到自己的致命缺陷,讓自己無法達到外界的期待,我們都會有一股本能的能量:

 

“我怎麼是這樣?不,這不是我!”

“我要改變自己,達到我心中理想的樣子。”

 

然而,當一個人真正愛的是「理想的自己」,而不是「現在的自己」時,就意味著:

 

他根本無法正視現實,也不具備力量去改變自己。

 

換句話說,在面對自己的缺陷時,如若只是一心想去扳回一城,讓自己變得完美,變得符合世界的期待。

 

那麼,在這條路上,所有人都將面臨絕境。

 

 

理解自己,衝破困境

 

在求醫過程中,約克郡公爵遇到了語言訓練師羅格。

 

剛開始正式治療,羅格就敏銳地了解到:

 

表面上,喬治六世的問題是生理上的口吃;

但實際上,卻是內心深處的羞恥感。

 

這份羞恥感,源於他小時候被父親對待的方式。

 

公爵小時候是個左撇子,他的父親喬治五世為了糾正他,會經常懲罰他。

 

同樣的,為了他糾正膝蓋外翻的走路姿勢,公爵還被迫日夜戴著金屬夾板。

 

而為了讓他改掉口吃,父親會鼓勵哥哥嘲笑他,覺得這樣就能刺激他好好說話。

 

然而,通過懲罰、嘲笑的方式,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他的改變,但同時也會給他傳達一種深刻的感覺:

 

真實的我,是不被外界接納的。

 

這,就是喬治六世羞恥感的來源。

 

羅格知道,公爵的口吃,大多源於父親的高期待和哥哥更優秀的壓力。

 

因此,他開始鼓勵公爵走出父親和哥哥的限制。

 

甚至在老國王去世後,他還一再向公爵強調,你比你哥哥優秀,你可以去打破規矩,代替哥哥,坐上王位。

 

但公爵根本不敢、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件事,他既恐懼又憤怒地告訴羅格:

 

這就是謀逆!

我的父親是國王,我的哥哥也是國王,

你什麼都不算,我們的治療結束了!

 

但沒想到的是,哥哥不想被國家大事束縛,沒多久就選擇了退位,約克郡公爵真的當上了國王,成為了喬治六世。

 

對此,公爵惶恐大哭,他沒辦法接受口吃的自己,成為了一個國王,更別說當一個能做戰前動員演講的國王。

 

在第一次公開演講失敗的刺激,以及妻子的鼓勵下,喬治六世再次找到羅格。

 

面對喬治六世的恐懼和退縮,羅格告訴他:

 

您不必帶著他和您哥哥的陰影工作生活;

您不必像五歲時那樣害怕那些東西。

 

聽完這句話,國王陷入了沉思,在重新面對過去時,他理解了醫生的暗示:

 

你已經不是五歲了,可以不再用五歲的方式去反應;

你有一些舊的東西,但你還有選擇去建立新的東西。

 

因此,喬治六世開始嘗試跳出「兩極拉扯的困境」 ,進入到一個新的維度去解決問題。

 

這個維度叫「實事求是」,它包含著深刻「理解自己本質」的意思——

 

如果我們的思維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囹圄裡,必然會故步自封,形成痛苦;

 

只有回到此時此刻,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自己,衝破局限。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