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40歲,比起跟父母和解,我更建議你做這件事

活到40歲,比起跟父母和解,我更建議你做這件事
value101 2022-12-03 檢舉

 

生活中,我經常聽很多人說:

 

我的原生家庭太糟糕了,我一輩子也沒法跟父母達成和解!

 

但如果不和解,就會一直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無法長大。

 

比如——

 

小時候被父母忽視,如今像個孩子一樣,時常渴望受關注;

 

小時候被父母責罵,如今像個孩子一樣,不敢犯一點錯誤;

 

小時候被父母管控,如今雖長大成年,卻活成他們的翻版……

 

從某種意義來講,

 

它就像一個「死結」,無形中限制著孩子成年後的自主之路。

 

這時,該怎麼辦?

 

日本影片《步履不停》,給了我們答案。

 

它講述了:

 

15年前,主人公的哥哥意外去世,使父母失去期待。

 

此後,主人公努力「成為哥哥」,替父母承受痛苦。

 

最後,他卻能跟原生家庭走向和解,活出了自己。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部勸人原諒父母的電影,那錯了。

 

事實上,

 

他之所以跟父母和解,是為了完結「舊關係」,

 

更好地進入「新關係」,創造自己的生命。

 

他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就來聊聊這部電影吧。

 

 

活在「家」的陰影下

 

 

二兒子良多,從小被父母忽略:

 

才藝平平,成績一般,兩三次高考才進大學。

 

相比之下,他的哥哥純平,則是家人的驕傲:

 

品學兼優,各門成績都十分優秀,長大後打算像父親一樣,當個醫生。

 

可是,有一天哥哥意外溺亡了。

 

哥哥去世後,父親總是將「優秀的哥哥」掛在嘴邊,用來衡量二兒子良多的人生成就,從而給25歲的良多造就了許多無形的壓力和痛苦。

 

誠如良多自己所言:

 

“一直把大哥掛在嘴邊當作理想標準……真是一種折磨。”

 

後來他實在受不住父母窒息般的比較,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且一走就是十五年。

 

表面上,良多跟父母的關係僵化,恨不得老死不相往來。

 

但在哥哥的忌日,他又回來祭拜,同時承受父母的“冷嘲熱諷”。

 

他的狀況,如同很多受過原生家庭創傷的孩子——

 

想跟父母關係變好,又動不動就臉紅耳赤。

 

想跟父母完全分離,又被他們的話語掌控。

 

這樣的關係是怎麼形成呢?

 

來看看它背後,有2個原因。

 

① 父母:讓孩子「承受痛苦」

 

當家庭出現問題,但父母無法化解,就會採取迂迴衝突的方式轉移到孩子身上。

 

電影中,父母對於大兒子的死,心懷愧疚——

 

15年前哥哥去海邊玩,母親忙而沒有陪去,才釀成慘禍。

 

所以她嘆道:“他怎麼不早點叫我呢?”

 

哥哥需要搶救時,父親因為在外出診而錯過。

 

於是他抱怨:“這不能怪我,工作對男人有多重要!”

 

從側面來說,他們始終沒有接受孩子離開這一事實。

 

於是,就拿二兒子來承擔父母的遺憾和痛苦。

 

良多在家時,父親讓良多把哥哥當「榜樣」,在學業和職業上努力。

 

良多出走後,父親則對他毫不關心:

 

“他這小子就會擅自離家出走。他自己的人生,我不想插手。”

 

在父親看來,良多不能當醫生,便不是「優秀兒子」。

 

看到這裡,你會說:

 

良多逃出去呀,過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也無法逃脫。

 

② 孩子:跟父母「主動聯結」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認為,家庭出問題時,孩子會主動跟父母聯結在一起。

 

換句話說——

 

首先,他要感受到自己是父母生命中的一員,也要聯結到原生家庭的歸屬感

 

其次,他雖然從小被跟哥哥比較、被忽視,但一直沒有停止渴望父母的關懷

 

如同在小時候的畢業紀念冊上,他寫著:希望成為醫生,和父親一樣。

 

因此呀,二兒子良多也就甘願每年回家,承受父母的衝突。

 

可是現實中,他跟父母的聯結是失敗的。

 

因為父母給出的條件是:

 

你只有用哥哥的標準衡量自己,並超越他,才得到我們的認可和滿意。

 

面對這個條件,良多不得不逃跑,跟父母鬧得僵化。

 

綜上,我們可以看見——

 

良多雖然離家出走,但內心忠於父母,兩股力量不斷拉扯。

 

對於原生家庭,愛而不得,恨而不能。

 

 

不幸家庭的後果:“長不大的孩子”

 

 

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探討,

 

孩子想逃離原生家庭,內心又跟父母聯結,結果會怎麼樣?

 

它會使我們變成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這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

 

① 親密關係,受限於原生家庭的樣子

 

原生家庭模式,往往會衍生到孩子的親密關係上。

 

具體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家庭中一些苦難,會使孩子不敢跟原生家庭分離。

 

電影中,良多離家生活15年,沒有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因為在他心裡,苦難像一個緊密的網——

 

對家庭內,他雖不被重視,還是每年給哥哥過祭日,跟家人聯結。

 

在家庭外,他性格內斂,一直討厭結婚,最終因母親催婚才成家。

 

其次,良多的親密關係模式,也受限於原生家庭。

 

我們來看,良多的原生家庭是:

 

父母原本有個長子,但去世了,才給良多關懷。

 

而他的婚姻模式,則是:

 

妻子原本有個前夫,但去世了,才跟良多結婚。

 

你發現了沒有?如同翻版。

 

總的來說,40多歲的良多一直像個“小孩”:

 

大夥有說有笑時,他不主動跟別人聯結,自己躲在角落;

 

跟家長相處,他要么低頭避開,要么跟父親鬧彆扭;

 

而親密關係的模式,也如同原生家庭的複刻……

 

總的來說,他很難以成熟的樣子,跟人打交道。

 

② 事業發展,忠誠於原生家庭的意志

 

孩子表面上努力逃離,但內心忠於父母;那麼長大以後,很難活得更好。

 

因為呀,他們覺得: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