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經典16句: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戰國策》經典16句: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value101 2022-09-26 檢舉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士為知己者ㄙˇ,女為悅己者容。

士樂于為知己的人舍生忘ㄙˇ。女子樂于為喜歡自己的人修飾打扮。

感悟:在《戰國策》原文中,這是豫讓決心為重用,信賴自己的知伯復仇時說的話。豫讓是晉國人,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躋身智伯門下后受到尊寵,稱他為國士。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豫讓改名換姓,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后終于被捉,豫讓知道非ㄙˇ不可,于是懇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讓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趙襄子答應了要求,豫讓拔劍連刺衣服三次,然后自ㄕㄚ。豫讓成為比荊柯刺秦還要早若干年的「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為知己者ㄙˇ,女為悅己者容。」這兩句話概括了人們的一種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難得。千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們又賦予這兩句話不同的含義而經常引用。

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注重小節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恥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們常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春秋時代,管仲用箭射齊桓公,射中了他的帶鉤,這是篡奪;侍奉公子糾而不能為他殉ㄙˇ,這是怯懦;被魯國幽禁,這就是身遭凌辱。這三種行為可以說是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恥辱。

假使管仲終生窮困,因為曾遭監禁感到壓抑而不出仕,因為自己所造受的恥辱感到慚愧而不去拜見齊桓公,就不免做一輩子被羞辱的‘卑賤之人。然而管子同時擁有這三種過失,卻執掌齊國的政事,一舉匡正天下,九次會盟諸侯,使齊國成為五霸的首領,美名傳遍天下,光輝照權鄰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ㄙˇ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

感悟:這是齊國策士馮諼對孟嘗君說的話。意思是勸告孟嘗君要想鞏固自己在齊國的政治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得有許多安全的退路才行。這兩句后來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語,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災禍;也可用于戲稱人的住處多,到處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別人對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記;自己對別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感悟:這幾句淺近平易的話雖然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借鑒觀念.但對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困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的行為,也會遭到人們廣泛地鄙棄;自己給了別人一點幫助或一點好處便念念不忘.動輒重提,同樣為大眾所不齒.本名句可供闡述人際關系時引用。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見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感悟:作者以這幾句作比喻,說明應及時修正錯誤,總結經驗,以減少損失。見到兔子再放出狗,雖然時間急迫,還來得及;羊已丟失了馬上修補羊圈,雖不能找回已丟的羊,但以后就不會再丟失了。以這兒句說明有錯要及時改,不可固執錯誤,否則會造成更太的禍患。「亡羊補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習見成語。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也就是羋月的侄子)即位后,重用奸臣,國家一天天衰亡。楚國有個大臣叫莊辛,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臭罵莊辛。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五個月后,秦國派兵攻打楚國,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到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就講述了亡羊補牢的故事。

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用完了交情就會斷絕;貪美色面結合,到年老色衰時愛情就會消失。

感悟:這幾句不失為警句名言,作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作父母的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不能只顧眼前得失。

感悟:這是觸龍說趙太后時說的話,今天仍有教育意義。在勸誡那些一味寵愛、嬌慣子女的父母時可引此名句;重溫「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啟迪。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