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親愛的書友們,
歡迎來到樊登讀書人物欄目—— 《群星》。
品讀群星閃耀· 體驗非凡人生。
今天出場的主人公,是21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他雖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輪椅上度過,卻達到了人類幾乎難以企及的高度;
他被命運宣判“死刑”,卻向天爭取了76年的寶貴光陰。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的傳奇人生~
"
“大家好,我叫史蒂芬·霍金,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也算是個夢想家。
雖然我不能動,也只能通過電腦發聲, 但在我心中,我是自由的。”
這是霍金大多數時候在公眾場合開口時的第一句話。
雖然聽眾聽到的只是機械的電腦合成的聲音,但是霍金的幽默卻總能讓聽眾會心一笑。
眾所周知的是,霍金在21歲那年,患上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這在20世紀60年代是無藥可醫的。
從那以後,霍金的身體每況愈下。
從走路要藉助拐杖到坐在輪椅上,從說一個字要停頓一下到徹底喪失說話能力,霍金早早地與死神開展交鋒。
可是,霍金就是霍金啊,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霍金啊!
即使來日無多又怎麼樣?把當下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珍惜!不辜負每一分每一秒!
霍金的這種“向死而生”的勇敢與堅持,讓他擁有了76年的寶貴時光,更讓他在科學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原來,當我們真的不畏懼死亡的時候,死亡也會繞道而行。
日本導演北野武在《向死而生》中說過:
“雖然辛苦,但我還是會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
人生原本不易,而更加不易的是,在精彩人生還未鋪陳的時候,死亡卻悄然而至。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在英國東南區的牛津市,那一天正好是伽利略去世的第300年。
霍金的父母原本居住在倫敦,當時正值“二戰”期間,戰爭的陰影籠罩在整個英國上空。
為了躲避戰亂,畢業於牛津大學醫學專業的父親弗蘭克,和畢業於牛津大學人文學專業的母親伊索貝爾,在牛津生下了霍金。
在父母的熏陶和培養下,霍金從小就特別喜歡閱讀,雖然有點兒調皮,但做事情井井有條。
8歲左右的時候,霍金就想將來成為科學家。
而且這個想法越發堅定,支撐著他17歲時就考上了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主攻物理學專業。
美好的大學時光裡,霍金學得游刃有餘,課餘的時間都花在賽艇訓練上了,甚至還在校際比賽中出了風頭。
憑藉著牛津的一等學位,霍金順利地進入劍橋大學,人生最得意的莫過於當時那一刻吧。
然而命運總是那麼無情,誰也不知道明天跟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霍金那段時間已經開始莫名其妙地摔跤了,甚至有一次從樓梯上摔了下來,頭撞到了地上。
1963年1月,過完21歲生日後,霍金不得不去醫院做全面的檢查,隨之被確診ALS。
關於這一段的經歷,霍金在回憶錄裡寫道:
“我覺得,他們認為病情會繼續惡化,卻無能為力,只能讓我吃維生素。
我知道他們沒有指望維生素能起什麼作用。我不再問什麼細節,因為情況顯然很糟糕。”
這樣的天降橫禍,擱誰身上都難以接受,霍金剛開始也陷入了抑鬱。
因為他不知道這個病惡化速度有多快,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會變成什麼樣子。
但霍金不是一般人,他逐漸接受了患病的現實,尤其是確診兩年後,自己並沒有如醫生預料的那樣死去,讓他逐漸開朗起來。
他說:“我沒死,儘管我知道自己前景黯淡,但我居然比過去更會享受生活了。”
而且霍金的病情惡化的速度也有所緩解,這讓他對未來更加有信心。
他更加意識到:“如果我無論如何都要死,還不如先做點事。”
儘管死亡的陰影一直都在,但霍金已經豁達很多,與其恐懼死亡,不如勇敢迎接。
曾讀過一句話:“置之死地而後生,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人生自古誰無死,沒有人能逃得過死亡的宿命,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得出精彩的人生!
與其悲嘆死亡總有一天會降臨,不如把當下的每一天都緊緊地抓在手中。
你讀過霍金的《時間簡史》嗎?
你知道霍金為什麼要寫這本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書嗎?
1982年,霍金的女兒露西小學畢業了,為了給露西交佩斯女校的學費,他決定出版一本介紹宇宙的書。
因為種種原因,這本給普通人的科普書,一直到1985年才完稿,1988年才首次出版,卻很快成為攀升到暢銷書榜首,賣出了超過100萬冊。
而在另一本暢銷書科普書《果殼中的宇宙》中,霍金再一次把讀者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同通俗的語言解釋宇宙運行的原理。
有趣的是,露西因為認識喜劇動畫片《辛普森一家》的編劇,說要寫關於霍金的故事,他居然真的以動畫形式出鏡了。
而且從第10季到22季,霍金都是親自為自己配音,簡直是送給觀眾的超大福利。
1992年,霍金還曾在電影《星際迷航:下一代》中客串自己,與扮演牛頓、愛因斯坦的演員一起打牌呢!
霍金的大兒子羅伯特出生於1967年,那一年他才25歲,後來又陸續迎來了女兒露西和小兒子蒂莫西。
雖然身體不方便活動,但是並不影響霍金對孩子們的關心,他最喜歡跟蒂莫西一起玩遊戲。
霍金喜歡下國際象棋,蒂莫西喜歡玩《大富翁》。
1988年的一天,美國攝影師夏姆斯還拍到霍金跟蒂莫西在玩捉迷藏呢。
霍金曾說過:“如果沒有你愛的人,這個宇宙也算不上什麼宇宙了。”
珍惜這一世能夠成為家人的緣分,對於生命的每一秒都在倒計時的霍金來說,這份感觸尤為深刻。
因為身體每況愈下,霍金的身邊隨時離不開人,除了護工和工作人員之外,家人的陪伴是支撐霍金活下去的重要動力。
能夠成為彼此的家人,也只有這一輩子的時間,短短幾十年的光陰,唯有珍惜才能永遠。
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都阻擋不了對家人的關心和愛護,這才對家人最堅定的守護。
1985年的夏天,霍金在訪問瑞士日內瓦的量子物理實驗室的時候,不幸染上了肺炎。
因為病情很嚴重,霍金被送進醫院進行氣管切開手術,雖然挽救了生命,但是他再也不能用自己的嗓音說話了。
行動受限,說話受阻,這都嚇不倒霍金,反倒因禍得福,讓他在宇宙學研究的領域自由馳騁。
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評價霍金說:
“當霍金逐漸失去動手的能力,他通過在大腦中構造圖像和想像, 發展出了更加獨一無二的思考方式。
並且他以光速穿過知識的邊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身體的失能迫使他以新的方式、新的方向前進。”
霍金調整了學術方向,把重心放在“研究宇宙的形態以及可能的起源”,他稱之為“宇宙的遊戲”。
基普·索恩說霍金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就是可以在腦海裡操作物體、曲線、表面、形狀,不僅在三維世界,還在四維空間中。
正是由於霍金獨特的思考方式,讓他發現了黑洞熱力學第二定律:
事件視界(黑洞的邊界)的面積可以保持不變,或者增加,但絕不會縮小。
是不是每個字都認識,但是連起來卻讀不懂?
沒關係,凱蒂·弗格森在《霍金傳·我的宇宙》中有句話說:
“如果讀者覺得下面的討論很難理解,就請跳過吧。”
這不丟人,畢竟霍金的學術研究太超前了,一般人真的難以理解。
從1962年進入劍橋讀書時選擇研究宏觀宇宙學,到1973年決定從量子力學角度研究黑洞,霍金開始融合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知識,走向研究萬物理論的路上。
霍金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
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雖然這些年中,霍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身體原因進入醫院,但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
或許正是因為霍金這樣孜孜不倦地進行學術研究的工作精神,不荒廢每一分每一秒的人生態度,讓死神也對他網開一面了吧。
想起美國詩人惠特曼說過:“當我活著,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隸。”
活著的每一天,都要活得有意義,不斷拓寬生命的界限,挖掘生命的縱深,人生才更加值得!
2018年3月14日,76歲的霍金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我們忘不了他曾說:
“我這輩子都在尋找一個囊括萬物的理論,能結識這個善良又殘忍、美麗又讓人困惑的世界,能解釋現實的性質,現實從哪裡來,我們又為何存在。”
仰望太空,浩瀚宇宙,滿天繁星。
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往何處?
霍金終其一生踐行的“向死而生”的超脫和樂觀,讓我們更加看透生死,無懼死亡的恐懼。
我們都只是茫茫宇宙中輕輕劃過的一粒塵埃,來過就已足夠。
生當珍惜,死亦何懼?
生命這一趟旅程,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就好,還怕有什麼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