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的生活,這話對所有人有用

莊子: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的生活,這話對所有人有用
value101 2022-09-20 檢舉

 

和老子的嚴肅比起來,莊子又是詼諧的。老子講道理,《道德經》五千言,就全是道理,莊子講道理,卻是講故事,講完了故事,道理也就出來了,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逍遙游》,就講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講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他講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雖然看似逍遙自在,但還不是真正的逍遙,因為大鵬終究還是借助了外物的幫助。

真正的逍遙、自由,應該無所憑借,順應本性。

讀了很多遍,又從這些故事里,發現了一些很接地氣的東西,比如不同層次的人,真的沒法做朋友,比如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他會有怎樣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決定了他會怎樣生活。

 

 

 

一.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的人生。

北海有一種大魚,名字叫鯤,鯤有多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這種魚還會變,變成一種鳥,名字叫做鵬,鵬的背,就不知道有幾千里那麼大,飛翔的時候,翅膀就像天上的云,扶搖直上,就在九萬里的高空飛翔。

 

每當大海風起浪涌,它就要飛往南海。

寒蟬和斑鳩不知道大鵬這是要干啥,嘲笑它:

我們奮力起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差不多了,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也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

就連小麻雀也譏笑大鵬:

它這是要飛到哪里去呢?我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

 

 

 

莊子說: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你讓一個只有一些小聰明的人,怎麼理解別人的大智慧?

你告訴一個只能活在早上的小蟲子晚霞是如何的美麗,你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說得好像身臨其境,但它只會覺得你瘋了,得了癔癥,它的生命就從來沒有接觸過晚霞,你讓它怎麼能夠相信你說的呢?

你去告訴一個只能活一個季節的物種說一年有四季,你說四季都景色那麼不同,你說春天百花齊放,冬天雪花漫漫,你說得眼里有光,但它只會覺得你那是神經病的眼光。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能夠相信的東西,都是他愿意相信的,一個人所做的,也是他奉為真理的東西,而這些,就是他的認知。

 

在他認知之外的東西,他要麼無法理解,要麼充滿排斥。

就像寒蟬和斑鳩嘲笑大鵬,就像小麻雀譏諷大鵬,這些,于鳥獸而言是本性,于人而言是認知的差異。

所以,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生活的樣子。

二.認知的范圍,決定了生活的范圍。

惠子和莊子,似乎是老搭檔,惠子老是懟莊子,莊子也幽默地回應,在魚樂之辯里,莊子說魚自由自在真快樂。

惠子就懟,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

說得好有道理。

莊子就回: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

在《逍遙游》里,也有一個莊子和惠子互懟的故事。

魏王送給惠子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惠子種下后結出了巨大的葫蘆,可以裝幾百斤用來裝水,葫蘆皮又脆又薄,無法提舉,切開來當瓠用,又大又淺,裝不了啥。

總之,惠子一看,這玩意除了長得大,就沒啥用嘛。

 

 

他向莊子抱怨:「因為它沒用,我把他砸了。」

真是吃力不討好。

莊子說:「你的見識真是淺陋狹隘啊,有這麼大的葫蘆,為什麼不把它作為腰舟浮游江湖呢?」

惠子不服,覺得莊子竟講瞎話,大而無用,他還講故事反駁說。

我有一棵臭椿樹,巨大無比,但毫無用處,樹干上長滿了贅瘤,不合繩墨,樹枝彎彎曲曲,又不合規矩。

這棵樹長在路邊,連木匠都懶得看它一眼,你的話就是這樣,雖然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沒用啊。

 

 

 

莊子說,你為嘛不把它種在廣闊的原野上,夏天就在樹下乘涼呢?這棵樹因為無用,沒有人砍伐,它才能長這麼大,它雖然沒有用處,但也沒有困苦。

惠子和莊子著眼處不同,所看到的結果也完全不一樣,惠子求物之用途,莊子求物之性。

所以在惠子看來,不能用于生活本身的,都是廢物。

但莊子卻知道,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不僅僅是為了給人用的。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的生活,這話對所有人有用。

 

三.認知范圍越大,偏見越少。

認知有大小,小的認知限于某個范圍,在這個范圍之外的,就很難理解,按照平常的說法就是,三觀不同,難以相互理解。

認知度范圍越大,所能理解的東西就越多,本身的偏見也會越少,自由也就越多。

大的認知,可以說超越了一切限制,達到了本性,他能夠理解一切存在,能夠理解一切。

莊子也講了一個故事:

肩吾向連叔求教,他說:

我從接輿那里聽到的談話,大話連篇沒有邊際,讓人害怕,跟一般人都言談相差甚遠,有些甚至是不近情理。

連叔問肩吾:「他說了些什麼?」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