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請把自己還給自己

最近,我特別害怕聽到一個詞語,就是“人到中年”。從醫學的角度講,中年一般指的是45歲到59歲。但是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倍增,很多人已經把40歲也歸到了中年人的行列。
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那些已婚人士,似乎都無可避免地在承受著中年人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還不完的房貸車貸、工資永遠都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這些一連串的壓力,逼得我們中年人不敢生病、不敢請假、不敢停下來。
有時,明明已經身心疲憊,可是卻不敢喊累,因為已經懂得,這就是生活本身。可是,親愛的你!你有沒有停下來好好問過自己:已經人到中年或快要到中年了,我的下半生到底該怎樣度過?
01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一個好身體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一書中說道:“人沒有這個身體,全是心靈,豈不更好;我並非保重身體,我只是哄乖了它,好不跟我搗亂。”看,在錢鍾書先生眼裡,身體有時也是矯情的,你不把它哄得服服貼貼,它怎麼支撐得起你的詩和遠方呢?
再說了,按照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來算,人到中年,其實人生已經過半。無論你的前半生是跌跌撞撞,還是名譽雙收,後半生你的身體才是你最大的本錢。
疫情期間,網上曾有人調侃:“人生才幾年,疫情佔三年。”是啊,經歷了三年疫情,你現在是不是特別慶幸自己還身心健康地活著。仔細想想,沒有被病毒“侵略”,已是給自己保存了一大筆財富。由此可見,身體的確是革命的本錢。你可以去拼搏明天,但是不要過度透支身體,因為身體沒了,明天也到不了。
02 人到中年,一切隨緣隨心
年輕時,我們都想追求轟轟烈烈的愛情,似乎只有刻骨銘心地愛過一回,才算青春年少過。可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曾經的那些愛恨別離,早已成了回憶,止於唇齒,掩於歲月。
因為,人到中年,我們不再執著於非要和誰在一起。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你會把過去淡於流年,也會試著用心去發現身邊存在的美好。
比如,跟隨內心,來一場期待已久的旅行;伴隨音樂,來一次舒適愉悅的晨跑;放鬆身體,來一段溫馨寧靜的睡前慢讀。你會發現,跟著心走,會獲得許多前所未有的安寧與祥和。
03 把自己還給自己,去做對自己好的事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跟隨自己的內心走,的確會獲得片刻的安寧。可是當我一想到生活的種種壓力、自己的現狀依舊沒有改變時,我就會很焦慮。確實,成年人的世界一睜開眼就是生活。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無論你的這一天是開心、難過、放鬆還是焦慮,這一天都會過去,而且不跟你打招呼。
你不停地追逐,絲毫不敢鬆懈,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一樣。可是,你卻從來都沒有問過自己:這一生,我到底在追求什麼?我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紀伯倫說的:“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我們似乎總是被某種東西推著往前走,而忘記了當初的出發點,有時甚至覺得自己不像自己。
其實,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羅伊•馬丁納曾說:“我生命中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後,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人生的前半生已過,後半生不如活得瀟灑通透一些,把自己還給自己,去做那些真正熱愛並對自己好的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