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不下去的時候,不妨讀讀《一個人的朝聖》

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人老了該如何度過餘下的人生?”
高讚回答說:
“用內心的淡然,修剪生命的棱角,將心緒埋在歲月的褶皺裡,然後聽憑時間來安排。”
人生短暫,總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改變。
“中國最酷爺爺”王德順在79歲時成為T台上的璀璨之星;
70歲模特奶奶韓彬秀出最美“夕陽紅”;
年近六旬的家庭主婦蘇敏“出逃”,自駕游成百萬網紅。
圖源:網絡
這些靠信仰找尋生命意義的老人,與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筆下的哈羅德頗有相似之處。
65歲的哈羅德,歷時87天,徒步627英里穿越蘇格蘭,告別過去,有了全新的開始。
他半生痛苦,對兒子心懷愧疚,與妻子形同陌路;
他半生救贖,找回丟失的靈魂,喚醒沉睡的感情。
有時,我們只有遠離當下的喧囂,才能在屬於自己的“朝聖之旅”中,得到自我救贖。
小說《一個人的朝聖》,正是以這樣一種殘忍卻不無溫情的方式告訴我們:
與堅持同樣重要的,是與過去和解。
直面痛苦
是救贖自己的開始
主人公哈羅德,是一個帶有悲觀色彩的人物:
他被原生家庭的痛苦折磨,又因不幸的家庭而陷入自責。
他半生活在痛苦之中,卻在四月中旬一個平凡的早晨,收到一封老友來信後,踏上了自我救贖的旅程。
在途中,他遇到的第一個過客,是加油站的一個女孩。
女孩向他講述了自己阿姨患癌的經歷,並且用一句話讓哈羅德開始直面痛苦。
她說: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很多事,只有做了才能知道結果。
在這一刻,哈羅德對那些痛苦的追憶,也成了一種驅動力。
他想起自己錯過的其他東西:那些人、那些機會、那個再也無法擁抱的兒子,還有被他辜負的妻子。
他想起了療養院裡的父親,想起母親無情離開的畫面。
現在,還有一個在20年前為自己抗下過錯的朋友。
難以釋懷的痛苦,遇上惡劣的環境,讓他一度想要放棄,甚至拒絕他人的好意。
直到遇上瑪蒂娜,他的旅途才有了新的定義。
瑪蒂娜讓他留宿休息,給他包紮因長期徒步受傷的腳踝,並且講述自己被男朋友背叛的經歷。
包容的善意和相似的經歷,融化了哈羅德心裡的疼痛。
在他離開的那個早上,瑪蒂娜目送他遠去。
哈羅德的堅定,也開始被陌生人的各種渺小與孤獨所牽動。
他不再強求自己的身體,去承受無法承受得東西。
每天他都會早晚鍛煉身體,每隔兩個小時停下休息,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他在荒野中重新審視野生植物百科,不僅了解了大自然的奧秘,也意外獲得了烹飪技能。
原來,只要知道尋找的是什麼,就往往能從身邊隨手拈來。
哈羅德蹣跚地向前走去,滿面悲痛,迎著遠山的光影,踏在撫平往日痛苦的心路上。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
痛苦並非來源於事情本身,而是源自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把痛苦藏起來,疼痛感並不會消失。
直面痛苦,才能讓裂開的傷口癒合,完成順生而行的自我救贖。
我們是千千萬萬個哈羅德的縮影,在人生的信條中,感受痛苦,又在痛苦中變得清醒。
與過去清算
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約翰·肖爾斯在《許願樹》中說:
“沒有不可治癒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與過去清算,這樣它就沒有機會毀掉你的現在。
在哈羅德十幾歲時,他的父親就是一個“酒鬼”,根本就沒時間去管他。
他把自己糟糕的人生歸結於父親的失責:
如果他接受完整的教育,讀完預科,再考上大學,就不至於只是個釀酒廠的銷售代表。
但是,在他滿16歲那天,父親無情地把他趕出了家門。
往後很多年,他們都沒有再聯繫。
原生家庭的不幸,讓哈羅德一直無法看清現實:
是他甘於安逸才一事無成,是他的冷漠導致父子關係破裂,是他的逃避讓妻子和他分居。
這些不被正視的事實,是什麼時候開始被接受的呢?
哈羅德自己也記不起了,或許是從一個人的旅途變成朝聖者們的追隨開始,他就已經鼓起勇氣,開始清算傷痛了。
這讓他感到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在前行中,找尋人生的價值。
年輕小伙維爾夫,給了哈羅德“做父親”的感覺,彌補了他對自己兒子的遺憾;
40歲出頭的里奇,被老闆解僱,妻子帶著孩子遠走他鄉,讓哈羅德開始正視原生家庭的不幸。
他不再是那個被童年牽絆,只會保持沉默的哈羅德。
面對陌生人,他說話不再緊張害怕,那種活在往事中的孤獨感也全然消失。
責任與擔當,讓他想要和這群朝聖者一起找到自己的路。
他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回憶就非得保留得這麼清晰。”
在一次次的追憶與懺悔中,哈羅德清算了所有的錯誤,讓自己得以救贖。
想起《步履不停》的主人公,也曾苦於自己年過40仍然無法擺脫童年陰影,身上一直保留著原生家庭的影子。
圖源:電影《步履不停》
幸運的人,拿出勇氣徹底清算過去;不幸的人,只能活在過去被往事困擾。
有一句話說:
“要認識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跳出自己畫的圈圈,放下才能更好地看清。”
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只不過有人選擇放下,有人選擇作繭自縛。
前者活成了一束光,治愈自己;
後者活成了一張網,困住自己。
與過去清算,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有了信仰
人生才有價值
人沒了信仰,就好比佛堂的木魚,只有敲擊才會產生響音。
一個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正如哈羅德執著於穿越627英里,跨過重重阻礙去看病重的好友奎妮一樣。
路上加入的朝聖者們,也曾讓哈羅德相信:越多人一起走,信念就越大。
但是,在熱鬧的群體中,他常會感到悲涼和孤獨。
大家的分歧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利用這趟旅途,成為各種營銷手段的受益者。
追隨者們的自以為是,打亂了哈羅德的節奏,但他內心的信仰依舊堅定。
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選擇悄悄離開大部隊,繼續一個人的旅途。
付出了太多,所以更期待結局的到來。
經過和朝聖者磨合的那段旅程,哈羅德開始避開公眾的注意力。
他一邊祈禱好友奎妮能夠活下去,一邊祝福自己能盡快到達目的地。
這種迫切的期待,在他見到奎妮的那一刻終於得以釋放。
即便哈羅德無法挽救奎妮的生命,但他在這場朝聖中找到了人生的價值:
他憑著信念,見到了奎妮最後一面,讓好友塵封的記憶變得像麥芽糖一樣甜蜜;
他靠著信仰,找回了與莫琳的愛情,讓失去兒子的悲傷在重逢中得到釋懷。
真正的朝聖,是在去遠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裡面的家。
蕾秋·喬伊斯在書中寫道:
“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
同樣的生活重複太多次,就成了一種自我消耗。
有了信仰,不一定會讓你到達頂峰;但沒有信仰,你的生活一定會黯淡無光。
生命的底色有很多種,我們應該選擇最絢麗的那一種。
因信仰努力,也會因信仰找到人生的價值。
寫在最後
人在兩種情況下會變得傷感:
一種是為之堅持的目標最終未達成時,另一種是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的瞬間。
而哈羅德的悲傷,屬於後者:他為自己的堅持感動,也為奎妮的病入膏肓心痛。
這段有關信仰與救贖的朝聖,是一場與痛苦的博弈,亦是與過去和解的見證。
人生中不僅有悲愴與苦難,也有平淡與柔和。
宮崎駿曾說:
“真正的痛苦,沒有人能與你分擔。你只能把它從一個肩頭,換到你的另一個肩頭。”
痛苦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對痛苦的畏懼。
一個人不會在追求夢想時感到痛苦,正如哈羅德不會在堅守信仰時感到疲憊。
點個【贊】,願你在迷茫時蓄力、高峰時顯勢,成為自己人生路上的朝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