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這“四顆心”,福氣不請自來

人有這“四顆心”,福氣不請自來
value101 2022-09-14 檢舉

 

 

紅塵雜事,心被物煩,如牛如馬,總不得閒。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修心”則是必修課。

為人不可欺心,處世應有良心。

孟子曾提及四顆心,一個真正有福氣的人是離不開這“四顆心”的。

01

惻隱心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聽過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出自《告子章句上》。

當我們見到不幸之事、悲慘之人的時候,內心總是會有所觸動。

就像孟子講的那樣:當人們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掉入井裡時,都會感到恐懼,心生不忍。

有一次,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一頭牛經過。

齊宣王便問道:“你要把牛牽到哪去啊?”

那人答道:“我要殺了這牛來祭祀啊。”

齊宣王看到牛瑟瑟發抖的樣子,心有不忍,於是出言制止道:

“放掉它吧,我不忍心看著它發抖,這就好像沒有罪的人馬上要進刑場一樣。”

那人問道:“那是不是就不祭祀了呢?”

齊宣王說:“這樣的大事怎麼能取消呢,你去找隻羊來代替它吧。”

這件事很快就在齊國傳開了,很多人都因此嘲笑齊宣王是個吝嗇鬼,連一隻牛都捨不得。

但孟子為齊宣王豎起了大拇指。

孟子來到王宮,對齊宣王說:

“您這是仁愛之道啊。您將牛換成羊,是因為您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

君子對於動物,看到他們活著,便不忍看到他們死去,您這正是君子所為啊。”

在孟子看來,惻隱心便是仁愛之道的開端。而齊宣王正是憑藉著這番仁愛,成為一代霸主。

因為有惻隱心,我們會主動去幫助別人;因為有惻隱心,我們不忍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惻隱心,能夠引導一個人走上“以善助人”的道路。

助人者,人必助之;善人者,人必善之。

心懷惻隱,則福報自來。

 

02

羞恥心

孟子提到的第二顆心叫“羞恥心”。

孟子一向注重“羞恥”二字,他認為一個人若能知羞恥,就可以成就聖賢之道;如果不知羞恥,那便與禽獸無異。

他在《盡心上》中也說:知恥而為人,知恥而後勇

這句話的用意是要人知道:知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值得誇耀的品質。

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有先知恥,才能勇於改錯,只有勇於改錯,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如果不知羞恥,那終將陷入不自知的虛幻,最後害人害己。

據說,王陽明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曾給山賊講過“羞恥心”。

有一次,王陽明逮住了一個山賊頭子,並且還是個讀過書、聽說過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山賊頭子。

那山賊頭子雖然被擒,卻一臉不屑,他嗤笑王陽明說:“王大人,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卻不以為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干我這行的就已經沒有良知了!”

王陽明聽後,一言不發,立即讓手下把這個山賊頭子的衣服一件件脫掉。

脫到還剩最後一條褲子時,山賊頭子跪地哀求道:“大人,給我留條褲子吧!要不我可怎麼見人啊!”

王陽明笑道:“原來你還有羞恥心啊,這不正是良知嗎?”

山賊頭子恍然大悟,從此決定洗心革面。

清代李西漚曾在《藥言剩稿》中說過:“貧莫貧於不聞道,賤莫賤於不知恥。”

只有知恥之人,才敢於承認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知恥並非是恥辱,無恥才是真正的恥辱。

懂得以“恥”勉勵自己的人,才是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