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如果搞不清楚這三個問題,所謂的努力工作都是自欺欺人

職場上,如果搞不清楚這三個問題,所謂的努力工作都是自欺欺人
value101 2022-09-14 檢舉

 

經常能聽到人們說:“我每天忙得腳不沾地,領導為什麼視而不見,還得不到重用?”

初入職場帶著一腔熱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有些人被重用,有些人在原地踏步,起初還是同一起跑線,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越拉越大,最終簡直就是雲泥之別。

這時肯定會有人說所謂的“不公平競爭”、“暗箱操作”之類的話,現實中這種情況確實不少,但照樣有些“草根逆襲”。

別抱怨所謂的“不公平”,因為有些東西可控,有些東西不可控。比如,你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決定你的行為;你無法決定領導的喜好,但可以決定自己輸出的價值……

搞清以下三個問題,你能做到的層次越高,在自身的基礎上,成就也會越大。

 

第三層:以任務為導向,大多混跡底層

處在這個層次的人最多,事情沒少做,但效果沒多少,看似勤奮做事,實則在消耗自己。推一下動一下,總是抱怨領導不重用自己,從來不反省問題出在哪裡。

“明明我都按照領導的安排做了,領導為什麼還不滿意,真難侍候。”類似的說法,總感覺做事的人很委屈,是領導太過挑剔。

領導安排打電話約客戶明天要去拜訪,結果得到的回饋是“客戶明天有重要會議。”完成了領導安排的任務,與客戶約時間了,但客戶時間不湊巧。

領導聽到這樣的答案,一定不會滿意。有些人會說:“那是客戶沒時間,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領導真難侍候,太過挑剔。”

這就是典型的以任務為導向,領導安排的事情都認真完成,從不敢有絲毫懈怠,領導不滿意完全是因為他太過挑剔。

停留在這個層次的人大多都混在底層,並不知道在職場上“對沒有用,圓滿才重要。”

只有提高到下一個層次,被重用的可能性才會增大。

 

第二層:以結果為導向,大多得到重用

同樣是領導交代的事情,在思考如何達到領導想達到的效果。就像上面提到的,領導安排打電話約客戶明天去拜訪。

目的在於拜訪客戶,結果是拜訪到客戶,並且獲取有用的反饋與信息。“客戶明天有重要的會議,時間不湊巧,但下週二以後都有時間,但下週二您這邊要與員工談話,是否可以安排到下週三上午去拜訪客戶?如果您這邊還有其他的事情,我可以聯繫再與客戶約時間。”

這樣的答案與生硬的告訴領導客戶沒時間哪個更容易讓領導滿意?

任何任務背後都有一個結果等待著,結果是接近目標,還是與目標相差甚遠,決定了領導的滿意程度。

 

領導安排下屬去新華書店買一套《論語》,員工回答的是新華書店沒有《論語》,但另一個員工則看到新華書店沒有,然後網上購買了《論語》。

無論《論語》是領導看,還是送客戶,結果是拿到《論語》,而不是說這裡沒有,就完全沒有辦法了。以任務為導向的人,只做安排的事情,不管結果如何;以結果為導向的人,要盡力達成滿意的結果。

前者是及格分,後者是優秀分,如果你是領導,你會選擇誰?

“對沒有用,圓滿才重要。”只有以結果為導向,才能讓領導滿意,而不是機械地完成所謂的任務。

 

第一層:以價值為導向,大多實現自我

從任務導向到結果導向已經提升了一個層次,被重用的機率也會大大提升,可這並不是被重用的核心,因為同樣的事情,只要多思考一下,變通一些就能達成,具備了可複制的特性。

從結果導向提升到以價值輸出為導向,必然能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或者是替代成本高的特點。

同樣是打電話約客戶的事情,客戶有重要的會議,但因為約拜訪的時間是你,所以,哪怕有重要的會議,客戶也要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或者是乾脆將會議延期。

再談買書的問題,當領導安排你《論語》送給客戶,但是你向領導提建議說:“其實客戶那邊更喜歡運動,一雙運動鞋,要比《論語》起到效果更高。”同樣是送禮品,很顯然你獲得的信息就是價值。

 

在達到結果的前提,能夠輸出屬於自己被需要獨特的價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僅是在做事,達成目標,更是將自己的價值突顯的過程。

有句話說得好“當你的價值大於崗位的時候,提拔只是早晚的事,不過是時機而已。”

這就像“物美價廉”與“價廉物美”,看似只是詞語的順序顛倒,但兩者的意義不同,“物美”是首要考量標準,價格其次;“價廉”的基礎上,“物美”其次。

實現自我的過程,其實就是“物美價廉”還是“價廉物美”中實現最優的選擇。

 

寫在最後

身在職場,“對並沒有用,圓滿才重要”,或許你每一步都按照領導的要求在做,也在十分努力地做事,如果不反省自己做事的“導向”,很可能所謂的忙碌,就變成了能力不足的代名詞。處在何種“導向”下做事,收穫截然不同,人與人的差距就是在這點點滴滴中逐漸拉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