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貧窮的根源:缺乏思考,認知不夠

一個人貧窮的根源:缺乏思考,認知不夠
value101 2022-09-13 檢舉

 

有這樣一本奇書,剛開始發布的時候,無人問津,甚至作者不得不自己掏錢出版。

可之後的20年,這本書竟然以近5000萬冊的銷量,一躍成為世界級暢銷書。

這本書就是美國富翁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豆瓣評分8.5,被媒體譽為“掌握財富的起點”。

在書裡,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雖然身為大學教授,收入穩定,卻一輩子深陷債務的泥沼;

富爸爸是好友邁克的父親,初中沒畢業就混社會,卻打造起十幾億的財富帝國,是清崎崇拜的偶像。

清崎從兩位爸爸身上,看清了人類貧富差距的根源,並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金錢的神秘運行規律。

清崎在書中寫道:

“人之所以窮,不在於他能賺多少錢,而在於他的想法和行動。

 

沒有掌握財富的底層邏輯,一輩子也只能打工。”

 

人類意識的流向,就是金錢的流向。

決定一個人貧富的關鍵,往往就在於人的思維。

 

 

1

拴住人的“老鼠賽跑陷阱”

在書的開篇,清崎先講了一則童年趣事。

9歲這年,他去富爸爸的超市打工,每小時才10美分,他氣呼呼地找富爸爸理論,要求漲工資。

沒想到,富爸爸竟一口拒絕說:

“如果我給你想要的薪水,你就會被這點錢栓死在超市裡,一輩子就是到點領工資,然後去消費。”

 

就像大多人一樣,陷入“起床、上班、等發工資、付賬單、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賬……”的固定循環中。

這種職場模式,被清崎定義為“老鼠賽跑陷阱”:

人們好似鐵籠裡的老鼠,小毛腿蹬得飛快,鐵籠子轟隆隆地轉,可第二天醒來,卻依然被困在籠子裡。

他們眼裡只有工資,認定只要拿到更高的薪水,就能買更多的東西,獲得更多的快樂。

可實際上,他們卻在循環式忙碌中看不到工作以外的商機,甚至連尋求改變的意識都沒有。

回到清崎打工的故事,富爸爸非但沒有給他漲工資,還勒令他無償工作,倒逼他從現有的平台上需找突破口。

清崎憋著一股勁兒回到超市,開始觀察和思考。

後來,他發現超市的連環畫根本賣不動,只能當廢品賣給回收站。

於是他用所有的積蓄買下幾百本連環畫,並在車庫開了間閱覽室,靠收取借閱費,小賺了一筆。

生活中,多少人陷入“老鼠賽跑陷阱”而不自知。

我們疲於奔命卻無暇思考,只能活成了“為錢工作”的生存機器。

然而,緊盯錢的人,往往賺不到錢。

想要從裡面把籠子打開,我們必須像清崎一樣,強行停止這種奔跑。

把奔跑的時間用來思考,才能找到破局之道。

 

2

盲目從眾的“固化思維”

心理學上,有個“社會時鐘”概念。

簡言之,就是大眾認可的“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

窮爸爸一直給清崎灌輸的理念是:好好讀書,考名牌大學,找份好工作,然後乾到退休。

他也的確遵循著“社會時鐘”長大,可漸漸地,他感覺越來越不對勁。

他觀察身邊的同齡人,他們畢業後結婚,然後按揭買房,有孩子後花銷一大,就開始申請信用卡。

這些人看起來有房有車,生活穩定,可實際上沒多少存款,每天絞盡腦汁拆東牆補西牆。

一旦遭逢變故,可以說一點應對的能力都沒有。

他親眼看見一個朋友在被裁員後,拖著一家老小堵在公司門口,聲淚俱下地乞求老闆的憐憫。

就連他的“窮爸爸”在經濟危機來臨時,也慘遭失業的打擊,找不到任何謀生的出路。

於是,清崎聽從富爸爸的建議,辭去穩定的工作,不再隨大流,告別單一固定的生存模式。

他廣泛接觸審計學、法學、會計學,做過服務員、建築工人、推銷員,在各大公司實習,熱衷於市場調研。

後來創辦了一家地產投資公司,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富爸爸說:

“無論你選擇何種職業,都要保持開放的頭腦。”

 

比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意識固化,人生最怕一條道走到黑,最忌盲目從眾亦步亦趨。

財富是一種稀缺資源,它像真理一樣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擺脫從眾的固化思維,才能與財富狹路相逢。

 

3

缺乏大局的“短視思維”

書中,清崎有個女記者朋友,找他吐槽。

她說,自己的文章很受讀者的認可,然而她用心寫的書,卻一本也賣不出去。

她感覺自己懷才不遇,只能抱著報社的鐵飯碗混日子,拿一點微不足道的稿費,根本沒法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

清崎建議她去學一下市場營銷,誰曾想女記者一听就惱了。

對方指責清崎不該把她和銷售人員混為一談,她絕對不允許自己涉足銷售這種簡單的工作。

兩人不歡而散,清崎只覺得可惜,如果她能跳出狹隘的事業觀,掌握市場運作能力,收入絕不可能僅僅是那點稿費。

清崎說,事業是一張網,需要我們做全局部署。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