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越活越小(讀完醒悟)

葉聖陶先生有首詩寫道:“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當我留心觀察小孩時,他們帶給我的收穫和驚喜,超出我的預期。
小孩子們就像天使,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智慧。
01
兒子看到繪本中的餅乾、蛋糕、披薩、麵包等食物時,兩眼放光。他調皮地問我:“媽媽,你猜猜我最喜歡吃哪一個?”
我指了指餅乾。
他開心地說:“恭喜你答對了。媽媽,你能給我做餅乾嗎?”我直截了當地回答:“可是我不會呀!媽媽不擅長烹飪。”
兒子眨了眨眼睛,說:“媽媽,以前我不會背詩詞,但是我學了之後,就會背了。我不會輪滑,但是學了之後,我也會了。你不會做餅乾,可以學呀,學了就會了呀!”
兒子的話,讓我汗顏,也讓我反思。
成人世界中的我們,常常遇到困難,要么拖延,要么繞道走,要么說自己“不是那塊料”,總能給自己找到藉口,但是孩子讓我們明白:
找理由搪塞,只能原地踏步。
只有努力學,才會有進步、有突破。別因難,就退縮。
勤於學習,適時挑戰自己,付出行動,才能不斷成長。
02
早上起床時,兒子一直拖拖拉拉。眼看上學要遲到了,他還在磨蹭。
寶爸非常生氣地吼了他,又在他屁股上打了一巴掌。
一大早,父子間瀰漫著劍拔弩張的氛圍。當時,我在想這一天估計都不美好了。
沒想到,下了樓,兒子就主動跟爸爸有說有笑。
這讓我一直覺得我家兒子心很大。就像平時,兒子和其他小朋友搶玩具後,眼淚還沒有擦乾,兩人又手牽手去玩了。
有個小朋友,在一個月內,抓了我兒子三次,最嚴重的一次臉都出血了。
我生氣地要去找對方家長理論,兒子卻拉著我說:“媽媽,她不是故意的,她已經給我道過歉了。”
原來,孩子具有天然忘卻以及修復的能力。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承載開心的事情。孩子的經歷告訴我:
人與人之間有摩擦很正常。
事後,如果彼此都能不計前嫌,不心存芥蒂,人際交往會輕鬆很多。
人們常說被人際關係所累,其實是自己的心沒有打開。
心寬了,路也就寬了,人生的底色也就越來越亮了。
03
同事的孩子曾經來過辦公室幾次,我每次都會送給她一些零食。
後來,她看到我,都會主動跑過來跟我打招呼。
有一次她和爸爸來接媽媽下班,特意跑上樓來跟我問好。她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感謝。
我對她的一點點好,她都記得特別牢。
而我每每感受到她的熱情,也都會感到非常開心。
小孩子沒有把別人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的,而是用簡單直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意。孩子的表現告訴我:
生活中,多記得他人對自己的小恩小惠,更能感受到人生的“小確幸”。
而除了內心感激外,也要適時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意,讓彼此在一來一往間都感到人情的溫度。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懂得感恩的人,幸福指數更高。將感恩當成一種生活態度,會有更多的幸福感。這是生命饋贈的上等禮物。
兒子在看了書籍《屁屁偵探》後,主動要求成為家裡的“偵探”。
平日里,大人的東西找不到了,他總能記在心裡,並幫忙找到。
每每幫大人找到東西,他都非常激動,也特別有成就感。在幫助他人時,兒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
每天放學回來,兒子都會和我分享今天在幼兒園幫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做了什麼事。
有時是幫老師撿起掉在地上的筆,有時是把玩具讓給其他小朋友玩。
在每天的分享中,我都能看到兒子因為幫助別人而興奮的樣子,眼睛裡閃爍著小星星。
兒子的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更難能可貴。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認為“他者貢獻”是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
人們從對他人的貢獻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進而接納真實的自我。
懂得“利他”,是健康人格的基礎。
孩子們的小行為中確實透露出人生的智慧:
懂得付諸行動,既能打破“我不會”的思維定勢,也能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
懂得適時翻篇,不記仇,既減少了人際交往的障礙,也寬慰自己的內心。
懂得感恩,既讓“施與人”心有慰藉,也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滿意度。
懂得利他,既滿足了他人需求,也讓自己獲得了成就感。
成年後,在人生海海中,人們會有迷失。在熙熙攘攘中,人們會患得患失。
不妨返璞歸真,學習孩子身上人性的閃光點,讓這璀璨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