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叫“精神長相”

原來,這就叫“精神長相”
value101 2022-01-15 檢舉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心是一切“意念”的本源,外界的事物,依據心的觀察而定論。“物”和“理”皆是從人心的體悟而得來。

由此可知,一個人精神面貌的美醜,其實是出發於人的心念。故而,我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無不跟我們的心念相休戚相關。

那麼,口中有德、舉止有度、心中有光的人,便是一個人最好的“精神長相”。

 

 

 

口中有德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義的開始。而“口者,心之門戶也。”因此,具有同情心的人,往往會出言有德。

梅蘭芳大師,不僅在藝術上成就斐然,為人處世更是讓人敬慕。一生律己寬仁,從不背後說人是非。

曾經有位小報記者,為了出名,在梅蘭芳的藝術日臻成熟,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故意尋機挑釁,惡意批評梅先生。

 

 

 

見梅先生一再緘口不辨,小記者越發肆無忌憚,在小報上恣意辱罵。當時,很多人為之不平,梅先生卻反過來安撫大家,不予理睬。這場鬧劇,最終自己煙消雲散。

後來,小報記者貧困潦倒,才想到找梅先生懺悔。梅先生什麼都沒說,還拿出200塊錢資助他。小報記者羞愧地跪倒在梅先生腳下,哭求原諒。

梅先生不只是自己訥口厚德,還特意教導家人,做人一定要注意“口德”。

梅先生注重口德,品行高潔。後人評價他,不僅是藝術泰斗,更是道德典範。

從他柔和的面相,以及塑造的藝術形象裡,也能找到答案。留給後世的,永遠都是令儀令色、溫柔和善。

古人言:“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忌諱。”

 

 

口可以用來吃飯,不能用來亂說;不注重自己的言談,很容易觸犯別人的忌諱。不僅不可以亂說別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也盡量少說。

修好口德,也是修心的過程;修好心,便是修自己的好相貌,所謂相由心生;而好相貌,也往往會帶來好運勢。

有口德之人,出言往往是謹慎守諾,絕不信口開河;有口德之人,通常都很善良,他們總能站到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有口德之人,人前常頌人好,人後不論人非,更不會揭別人的傷疤和短處、

他們開口良言如玉,吐氣芳香如蘭;“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最是他們上好的修養。

他們待人寬和,溫良厚德;深諳良言如春、惡語最是傷人;他們溫潤如玉,與之相處,常能讓人如沐春風。

原來,這就叫“精神長相”! (深度好文)

 

 

 

舉止有度

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寫道:”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讚的是好友董傳,雖然經年累月穿著粗衣布杉,卻因飽讀詩書,而自有一股超然華貴的氣質。

讀書可以明理,使人知禮識節、舉止有度;亦能頤情養性,改善舉止形貌。飽讀詩書之人,多是儀容不凡、氣質卓然。

《孝經》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曾子避席”。

有一次,孔子問身邊侍坐的曾子:“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是什麼嗎?”

曾子一聽,明白老師要指點深刻精妙的道理,立刻從端坐的席子上起身,避開席子站立一旁,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不夠聰明,不知道其中奧妙,還請老師教導。”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